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現在位置 首頁 > 便民服務 > 沙鹿鎮志 > 地理篇
  • 友善列印
  • 回上一頁

土壤和植生

 

第六章 土壤和植生

第一節 土壤

  土壤是自然環境的一個重要組成成分,土壤層是覆蓋在岩石圈表面的疏鬆薄層,它是處於岩石圈、生物圈、水圈和大氣圈之間的接觸、過渡地帶。它具有物理、化學和生物學的系列複雜屬性,是岩石長期受氣候、生物、地形、水文及人為等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產物,是自然環境中物質循環、能量轉換的重要環節和活躍的場所。例如,對植物而言,它具有一定的肥力提供植物生長發育的區位條件與必須的營養物質。以下分就本鎮的土壤類型和成土因素二部份敘述之。

一、土壤類型與分布

  台灣所做的土壤分類,多採用美國農業部一九四九年的分類系統,本鎮之土壤類型﹝圖6-1:沙鹿鎮土壤類型分布圖﹞,即按中興大學、台灣省山地農牧局所做調查結果之報告加以說明。
  ﹝一﹞紅壤
  此類土壤分布於大肚台地區,分別屬於陳厝寮系 ﹝CCe﹞、吳厝裏系﹝TWt﹞、盧厝系﹝CTv﹞、北勢坑系﹝TPs﹞、大埔美系﹝CTf﹞、大崎腳系﹝CTg﹞、等六個土系。土壤特性如下:

  1. 母岩和土色:是由洪積層砂與礫石混合的母岩,發育成之紅棕色和棕色,或黃紅色土壤。前者分布於平坦處,後者則分布於斜坡和較低處。
  2. 土壤厚度:受地形之影響明顯,﹝1﹞地形平坦地區的厚度都較大,約有一百五十公分,其分布在大肚山頂部、竹林南溪以北的清泉、公明、西勢寮和犁份里,以及溪南的紅毛井、北勢頭、三角仔、埔子、三塊厝仔、南勢坑和南勢等各主要聚落和其農田分部地區。﹝2﹞緩波區的土壤厚度約60~90公分,都分布在竹林南溪以南的竹林、晉江、六路和埔子等四里,主要聚落有晉江寮、過洋仔、六路厝、鹿仔港寮等。﹝3﹞陡坡區的土壤厚約30公分以下,分布在各順向谷和各溪谷。
  3. 酸鹼性:PH值一般呈強酸至弱酸性反應。
  4. 土壤質地:土壤肥力低,缺乏有機物、鐵、鋁等三氧化物豐富。土質細緻粘重,主要土型有:極細砂質壤土、坤質壤土、壤土、砂質粘壤土等五種土型。其分布,在大肚山頂者為粘質壤土,其土壤剖面形態詳如表6-1:沙鹿鎮大肚台地區黏質壤土剖面特徵、表6-2:沙鹿鎮大肚台地區黏質壤土之機械組成與有機C/N比率(%105C)、表6-3 沙鹿鎮大肚台地區黏質壤土中粘土之化學組成﹝G.M.j0166;﹞、表6-4 沙鹿鎮大肚台地區黏質壤土之鹽基置換性﹝M.E./100公分﹞及反應。竹林北溪以北地區,主要為壤土和砂質粘壤土。竹林南勢以南地區的東部斜坡地區,主要為壤土;而其西部平坦地區,主要為極細砂質壤土、坋質壤土和壤土。

  ﹝二﹞砂頁岩非石灰性新沖積土
  此類土壤分布本鎮西部的清水海岸平原和大肚台地山麓的沖積扇,分別屬於詹厝園系﹝TCs﹞、下南子系﹝Tha﹞、下秀水系﹝THh﹞、蘆竹南系﹝TLc﹞、月勞 月胥系﹝TLh﹞、南屯系﹝TNt﹞、山腳鄉系﹝TSc﹞、社口系﹝TSk﹞、草湳里系﹝TTn﹞等九種土系。土壤特性如下:

  1. 母岩和土色:是灰色至灰棕色非石灰性的砂頁岩新沖積物沉積而成之排水不完全沖積土,底部為礫石層。
  2. 土壤厚度:絕大部份厚約150公分,僅在北勢溪,南勢溪沖出大肚台地的山麓沖積扇處土層較薄,各為20~40公分和60~90公分厚。
  3. 酸鹼性:呈弱﹝微﹞酸性至弱鹼性反應,但一般多屬酸性土。
  4. 土壤質地:土質粘重,排水不完全,透水性較慢;主要有坋質壤土和壤土兩種土型,肥力低。

二、成土因素

  ﹝一﹞紅壤
  紅壤是發育於砂及礫石混合的第四季更新世母岩之上,其係經常時間的風化作用,加以高溫多雨乾濕季節明顯的氣候,以及排水良好的台地地形,而生磚紅壤化作用。雨季時,土壤有機質分解迅速,淋溶作用極強,鹽基物質多被洗失,矽酸亦流失大部分,而遺留高價鐵鉛氧化物於土壤中;乾季時,土壤水分中殘留之鐵、鋁,隨土壤水分的向上移動,而達於土表,待水分蒸發後,殘留於表土。由於鐵之色澤,土層遂呈紅棕色。故明顯的乾濕季氣候是主要的影響因子。
  ﹝二﹞砂頁岩石灰性新沖積土
  本鎮的新沖積土,其土壤母質和大肚台地相同,部份即來自大肚台地沖刷下來的物質。受平原地形影響,排水不全,其土壤應為發育程度較微的磚紅壤化土壤,即幼年紅壤。但自從水稻文化的漢人移入本地以來,土地遂改為水田之用,三百多年來,久經耕作、灌溉和施肥,表層土體之形態雨性狀自有若干改變,但底土則仍呈現紅壤之特徵。故母岩性質和人為的作用,是影響本區土壤的主要因子。

第二節 植物和動物 

  生物群落是一個地理區內最明顯的自然景觀之一,其反應了當地的自然環境條件,本鎮各地在氣候上無甚大差異,但在地形上則有台地平原之分,因此其分布便多少有些地域性的差異存在。

一、植物

  ﹝一﹞平地原野之植物
  平地與低海拔的丘陵地殆為已開發之耕地,人為因素已完全改變本來之植被景觀,只在局部偏荒地,不適耕作地留下些許原生植物的蹤跡。 在庭園路旁耕地間所見者多係雜草,有些原產外國,經引進而生長繁殖,終境馴化成歸化植物。不少則由人工栽培漸漸適應環境,終於野生化的逸出植物,此即平地原野植物之特徵。以下就草本、木本和水生植物分別說明之﹝表6-5 沙鹿鎮常見的草本植物、表6-6 沙鹿鎮常見之本木植物、表6-7 沙鹿鎮常見之水生植物﹞。

  1. 草本植物:主要有滿天星、刺莧、蚶殼草、野莧、小藜、香附子、鯉腸、毛蓮菜、鼠麴草、白茅、雞仔腸、酢漿草、紫花酢漿草、大車前草、節花路蓼、馬齒莧、龍葵和鵝兒腸等,這些或做為野菜,或做為藥草之用。例如鼠麴草,曬乾可含粲為粿。

  此外清代以來在生活中一直普遍被使用而今已少見的有:釀酒用的白麴草,以及藥用的艾草、木賊草﹝接骨草﹞、白雞冠。萆麻子﹝頭毛子﹞、金鎖匙、炮仔草、鼠尾黃、山芙蓉、三腳虎草、竹子草、鳳尾草等。

  1. 木本植物:除上述雜草外,在原野荒地或溪邊尚可見木本與藤本植物,形成森林植被景觀。這些木本植物原本相當茂密,但因土地開發,人口增加,逐漸被砍伐殆盡。在清代志書上已有記載且日治時期仍相當多的是相思樹、破布子樹、黃目樹、雞柔樹、林投樹、楝樹﹝苦苓﹞、樸子樹,以及學名構樹俗稱鹿仔樹和埔姜﹝埔荊﹞等灌木﹝照片12.苦苓樹、照片13.雞油樹、照片14.鹿仔樹、照片15.破布子樹、照片16.埔姜﹞。這些在清代即成叢成林的木本植物,曾是當時經濟活動中的重要樹種,如供製作蚊香的埔姜,樹葉曬乾可擦錫器的樸仔樹,果實煮成以鹽浸之供食用的破布子,供洗滌清潔用的黃目子;枝幹供製鋤頭柄和牛車輪的雞油﹝雞柔、雞瘤﹞樹、番婆樹,供燒製木炭的相思樹。由於社經環境的變遷,這些樹種的重要性不再,加上土的開發殆盡,因此目前常見僅於相思樹、榕樹、構樹,以及分布在荒郊野地和墓地的埔姜灌木叢。相思林普遍分布在台地上溪谷地區;構樹尚可見其叢生於住屋旁的空地;其餘各樹種,只是零星生長在寺廟旁或坡地、荒地上。
  2. 水生植物
      本鎮缺乏天然湖沼,僅有人為之蓄水池塘。水生植物通常分布在溪流及水田區,常見的有過江龍、水丁香、野慈姑、浮萍以及目前已少見的水燭。

  ﹝二﹞植物垂直分不知生態景觀-擬熱帶雨林
  植被知形成主受氣後影響,因此依本鎮的氣候條件來看,原始植被景觀應為擬熱帶雨林。清康熙年間郁永和也曾描述沙鹿山﹝今鹿寮山﹞北側牛罵山﹝今清水公園、第一公墓﹞的植物景觀:「....乃策枝披荊拂草而登。既陟巔,荊莽樛結,不可置足。林如蝟毛,聯枝累葉,陰翳晝暝,仰視太虛如井底窺天,時見一規而已。雖前山近在目前,而密樹障之都不得見。....」證明本鎮在當時仍保有相當原始之雨林植被景觀,但開發至今原始的雨林景觀已破壞殆盡,僅能從局部殘存地區之植被分布推斷出其組成分子,已回復過去的景觀。
  擬熱帶雨林分布於600公尺以下地區,主要樹種有山黃麻、牛奶榕、山龍眼、鳥心石、梓樹、大葉楠、相思樹、刺桐、血桐、野桐、羅氏鹽膚木。
  樹下之小喬木或灌木有構樹﹝鹿仔樹、楮樹﹞、木苧麻、水雞油、台灣山桂花、雞屎樹類、九節木、野牡丹等,蔓藤類尤其繁生,並有地被植物,以蕨類植物及蘭花植物為主。
  ﹝四﹞稀有植物和特有植物
  根據台中縣志﹝一九八九﹞,大肚山所產稀有植物有石蟾蜍、台灣紅豆樹、粘毛假蓬、華山芒草、短穗畫眉草、尼氏畫眉草和多毛和風草等共七種。其中台灣紅豆樹為台灣省之固有種,亦即在世界其他各地並不自生的特產種;而粘毛假蓬和多毛知風草,則是台中縣之特有植物,不分布於台灣省其他縣市。茲分別列於下表﹝表6-8 沙鹿鎮稀有植物﹞,特有種並附圖於後﹝圖六─二粘毛假蓬、圖六─三多毛知風草﹞。

二、動物

  本鎮各地在氣候和地形上並無大大差異,動物的種類也不多,但西部平原區和東部的大肚台地區的動物在分布上仍有些許差異存在。茲就魚類、兩棲類和爬蟲類、鳥類及其他常見動物分別敘述如下。
  ﹝一﹞魚類
  溪流、池塘、灌渠和水田等地區,是魚類分布的場所,本鎮的水田分布區常見的魚類有:土鰍﹝泥鰍﹞、魚單魚﹝鱔魚﹞、魚豐﹝俗名鱺魚﹞、鯽魚、魚逮魚,以及田蚌、田螺等。但隨著農田管理形態的改變及農藥的使用,在民國五十年代以後,這些水中生物日漸減少,目前已難得一見。
  ﹝二﹞兩棲類和爬蟲類
  本鎮常見的兩棲類為蛙﹝本地俗稱水雞或四腳仔﹞和蟾蛛兩種,分布於河川、池沼和水田地帶;爬蟲類則有蛇、壁虎和蜥蝪等三種。茲將常見者的學名、俗名及特徵或分布地區列於表6-9 沙鹿鎮常見之兩棲類動物、表6-10 沙鹿鎮常見之爬蟲類動物。
  ﹝三﹞鳥類
  本鎮常見的鳥類、依其活動特性,可大別為水鳥和陸鳥二大煩共24種。水鳥喜歡在水田、溪畔和池沼活動,本地人對這些水鳥有三種主要慣稱:﹝1﹞海島:包括圖六-四 黑腳信天翁、圖六-九 彩鷸、圖六-十 鷹斑鷸、圖六-十一 白腰草鷸、圖六-十二 磯鷸、 圖六-十三 小辮行鳥、圖六-十四 小環頸行鳥、圖六-十五 東方環頸行鳥和圖六-十六 黑胸行鳥等九種。﹝2﹞白鷺絲:包括圖六-五 朱鷺、圖六-七 么白鷺、圖六-八 黃頭鷺﹝牛背鷺﹞和台灣麻鷺等四種。﹝3﹞田雞仔:包括長嘴秧雞、白腹秧雞和紅冠水雞等三種。此外,尚有慣稱為「暗光鳥」,老一輩認係可帶來某種預兆或訊息的夜鷺,以及被稱為「釣魚翁」的黃小鷺等,共18種。
  陸鳥則指專在陸上活動的鳥類,主要包括最常見的麻雀、家燕以及圖六-二一 白頭翁、圖六-二二 烏頭翁、圖六-十九 台灣三斑鶉﹝棕三趾鶉﹞、圖六-二十 台灣竹雞和台灣斑頸鳩等七種。茲就其活動地帶、學名和本地慣稱,列於表6-11 沙鹿鎮常見之鳥類,並圖示其外觀於后。
  ﹝四﹞其他
  除上述四大類外,一般家庭和田園普遍常見的動物就是蝙蝠和各種鼠類。其中鼠類有體型較小的刺鼠﹝俗稱白腹仔﹞、巢鼠、家鼠﹝鼷鼠﹞、褐鼠﹝水鼠﹞、小黃腹鼠和錢鼠等,及以體大著名的鬼鼠和主要在田野危害農作物的月鼠﹝火田鼷鼠﹞。
  另外,早在康熙年間郁永河記載牛罵山﹝今清水鎮寓鰲頭山﹞:「...野番常伏林中射鹿,...雖前山近在目前,而密樹障之,都不得見。惟有野猿跳擲上下,‥。」由此可知清初本鎮重要的野生動物是鹿和猿猴。在日治時期,大肚台地區尚有許多松鼠、野兔,偶見鯪鯉和猴子,如今隨著樹林的消失,多已不見蹤跡。目前僅在樹叢尚有松鼠穿梭其間而已。
  ﹝五﹞結語
  在日治時期和光復初期,上述各類常見野生動物的數量,都還相當多,但是隨著土地的開發利用,破壞了其棲息的環境,此外殺蟲劑的大量使用,使得賴小蟲和魚類維生的兩棲類、爬蟲類和鳥類的數量銳減,不復見到過去鄉間那樣複雜和熱鬧的生態景觀。

第三節 土地利用 

  地表植被景觀並非一成不變,其原始景觀常因人類的開發而遭破壞,因此今日吾人在人類活動地區所見均是人為所栽植的景觀,其常隨土地利用方式而改變。茲就清代、日治時期和光復以後等三個時期土地利用的變遷,以及土地利用與自然環境的關係分別敘述於下。

一、土地利用變遷

  ﹝一﹞清代
  康熙三十六年郁永河經過本地時,如前所述,他所看到的,是還相當原始的擬熱帶雨林景觀,但至道光十年的彰化縣志中,其記述沙鹿地區鹿寮山景觀為:「‥‥又南為沙輾山,又曰龍目井山。樹木參差,山峰特秀,‥‥」,又記述大肚山:「山麓樹木陰翳,樵採者行歌互答。「郡志」:「肚嶺樵歌」是也。今則萌孽無存,已見濯濯矣。」可看出清朝入主台灣初期大肚台地尚未開發,隨著漢人不斷入墾的結果,原始擬熱帶雨林景觀已被破壞殆盡,代之以人為的農作栽培景觀。
  根據乾隆年間的地圖,本鎮西部平原已被開發,有沙輾社、沙輾街、沙輾大莊和鹿寮莊等四個主要聚落,其原始的植被景觀必然遭人為裁培的農作物所取代。
  雖然無當時的土地利用形態統計資料,但我們可由彰化縣志中已出現沙輾街、沙輾莊、鹿寮莊、西勢寮、公館、竹林、犁份、埔尾、六路厝、埔仔、三塊厝仔和鹿仔港寮等莊名,得知在道光初年,大肚台地已被開發完成。再由氣候、水文條件和水利工程環境,可推知大肚台地上是旱作區,而西部的平原地區,則是水稻田區。
  ﹝二﹞日治時期
  此期的土地利用,東部台地上的溪谷谷壁每因降雨而崩壞,所以植相思樹和草以防水土流失,平坦的地方才利用為旱田,其上種植甘蔗、甘藷和花生為主。但較低平的北勢坑﹝泛指今坑仔底、埤尾以及北勢頭一帶﹞,由於冬季東北季風受大肚山的阻擋,因此是園藝作物生產的中心,以產西瓜、南瓜、青菜、絲瓜、胡瓜、鳳梨和煙草著名;至於緩坡區,則利用為果園。西部平原區,則以栽種二期稻作為主。我們可由大正四年﹝一九一五年﹞沙轆廳的統計資料,約略看出當時農作物栽種的概況﹝表6-12 沙鹿鎮歷來主要農作物植面積﹞。
  ﹝三﹞光復以後
  光復初期仍是一個以農業為主的土地利用形態,大肚台地是種甘藷和茅草為主,旱稻、落花生與甘蔗次之,水稻絕少的混作區;西部平原是種二期水稻和甘藷。此一時期的主要作物是稻、甘藷、落花生、甘蔗和蔬菜。農田所占面積最多,其中旱田約占55%,水田11%,其次是林地占23%。
  隨著時間的流轉和社經環境的變遷,本鎮逐漸走向工商業化,於是各種土地利用的面積有了變化﹝表6-13 沙鹿鎮歷來已利用土地分類﹞:農田面積逐漸減少,民國80年水、旱田總計僅占47%;墓地也因規畫為新社區之用,遷葬集中而減少。公共設施用地﹝道路和水利灌渠﹞和建築用地﹝包括建地和雜種地﹞,則在60年代中期以後快速增加。至於斜坡地帶的土地利用,坡度大者向為草原和林地﹝照片17.山坡地土地利用圖﹞,面積無甚變化;但緩坡區在60年代中期以來,荔枝逐漸威為最優勢的作物,主要分布於晉江、六路、埔子等三里。
  從地形上來看,今日地表植被分布狀態:在平坦面上的旱田,主要栽種甘藷、甘蔗和落花生三種作物,西部平原和南北勢溪兩側仍是水稻田分布區。而台地上緩坡地區則主要是荔枝園分布區,坡度稍大者為草原區,主要分布在竹林里,至於侵蝕溝谷則為相思林分布區﹝圖六─二三 沙鹿鎮土地利用圖﹝民國82年﹞﹞。

二、土地利用與自然環境的關係

  ﹝一﹞農地
  土地利用和地形、水文的條件關係最密切,因而產生分布上的差異性,如最平坦的地區都是利用作為農田或建築用地的,本鎮由大肚山頂到西部平原區的三個平坦面均是主要聚落和農田分布區。但各地供水條件不同,大肚台地上的二個平坦面上由於無常之地表溪流,加上地下水面較低,幾無天然湧泉,故多看天田,反觀竹林南、北溪和南、北勢坑溪的沿岸及西部平原,因富水源,而成水田區﹝照片18.台地﹝水田﹞土地利用﹞。
  至於斜坡地帶,緩坡區是果園栽種地,坡度大者,則受法規限制,是草地和林地分布區。
  ﹝二﹞建地
  傳統上村庄住屋聚集處,都分布於地形平坦、有水源且較高亢不易淹水的地區。例如:水田區中的南勢坑、北勢坑﹝坑仔底和埤尾﹞、鹿寮﹝鹿峰、鹿寮﹞、沙輾和斗抵等昔日舊聚落分布區。今日則因用水的便利性而稍有改變,原鹿寮山西坡斜面的第七公墓已遷葬、規畫建設成一景觀和視野條件皆佳的新社區。
  ﹝三﹞墓地
  由於傳統風水觀的影響,墳墓區都分布在前臨溪溝,背倚斜坡的斷層谷和侵蝕谷地帶,因此大肚台地出現「瞻前觀後皆為園,偶一低頭盡是墳」這種墓地在田園之下的特殊景觀。即放眼望去,平坦面上盡是旱田,但是墳墓卻集中隱藏於田邊侵蝕谷側。

檔案下載(或附件)

相關圖檔

  • 市府分類: 一般行政
  • 最後異動日期: 2024-03-28
  • 發布日期: 1994-01-01
  • 發布單位: 臺中市沙鹿區公所
  • 點閱次數: 56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