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現在位置 首頁 > 便民服務 > 沙鹿鎮志 > 沿革篇
  • 友善列印
  • 回上一頁

地名探源

第二章 地名探源

   本鎮開發甚早,漢人尚未入墾之前,即有平埔族裔活動其間。清乾隆年間,漢人陸續移入,賴先民辛勤努力,始有今日風貌。而一地地名之變遷,最能突顯該地區風土民情,及歷史發展。本鎮歷經荷據、明鄭、清代、日據,以及光復等階段,地名數度變易。其中,大字地名大多保留至今,而小字名多半逐漸流失於鎮民記憶中。雖則,本鎮若干公車站名仍沿用舊有地名未替,但其歷史淵源,卻僅存於地方耆老腦海,為保存其深刻意涵,並能體會先民胼手胝足開發之功,實有必要略作敘述。茲將本鎮大、小字地名命名依據,以及沿革分述如下:

第一節 命名依據

   大抵而言,先民對於其所居處地點之命名,乃依據其居處自然環境、人文景觀、生活體驗、及原鄉經歷等來稱呼其周圍地點。本鎮地名命名依據大致有以下五類﹝註二十九﹞。

一、起源於自然環境者

   先民往往以既成的聚落或既有的地形,並配以相關位置,作為命名的依據。這類地名,極具有特殊意義。茲分述如下:

  1. 山─凡平地面上之起伏狀態較突出者,並無一定高度標準。
  2. 崎─從低處上高處的漸移斜面。相當於「坡」。
  3. 坪─高出平地面,但其上頂平坦者。概指「河階面」上或山上的「平原面」。
  4. 埔─凡末墾之可耕地、荒地稱之。多限於平坦面或緩斜面。
  5. 湖─雖用於真正的湖泊,然大多用於「盆地」地形,周圍高,裡面低平的地形。
  6. 坑─山地與丘陵區的小谷,特別是小沖積扇之出口。
  7. 潭─位於平地之人工或天然的深蓄水池。
  8. 洋─平坦地。
  9. 墘─岸邊之地,其地形亦稍高仰、或位溪邊,或位潭邊。

   本鎮地名中,稱山者有公山口,稱崎者有崎頭,稱坪者有坪頂。稱埔者有埔尾、埔子、車埔、番社浦、北勢埔,稱湖者有田仔湖、過洋仔湖,稱坑者有北勢坑、南勢坑、坑仔底,稱潭者有潭仔墘,稱洋者有過洋仔等。

二、起源於人文環境者
   此類地名,或與地緣、血緣有關,或與平埔族有關。本鎮地名與地緣有關者如晉江、鹿仔港,與血緣有關者如劉厝,與平埔族相關者如沙鹿、社口、番社埔、番婆井、番公井等。

三、與墾殖有關者
   先民於拓墾完成後,往往以土地面積或「持分數」﹝或次序﹞稱呼其聚落。本鎮地名屬於此類者有犁分、田尾等。與拓墾之灌溉水利設施有關者如埤仔尾、三條圳等。公館則與拓墾時期地主徵收地租之租館而命其聚落。

四、與天然動植物有關者
   先民渡海來台,往往以所見原始景觀為命名之依據,故地名中,不乏與天然動植物相關。本鎮屬於此類地名者有鹿寮、竹林、桃仔園、園等。

五、與建築物有關者
   因拓墾時期移民戶數或姓氏而命名者有三塊厝仔、六路厝等。又因聚落初創,房舍簡陋,概稱之為「」。本鎮地名中,有西勢、鹿、晉江、鹿仔港等,而鹿則指捕鹿營生者臨時駐腳之處。晉江,及鹿仔港等二地名,一以追述原鄉,一以名初創之艱辛等雙重意涵。

六、其他
   本鎮地名中,如紅毛井者,或謂荷蘭人有關,實有待進一步查證。

第二節 地名沿革

   ﹝沙轆﹞係本鎮舊稱。沙轆指今日之居仁、洛泉、沙鹿、美仁等里。沙轆莊則包含今日之興仁、興安等里。原為平埔族一支之拍瀑拉﹝Papora﹞沙轆社﹝Salach﹞活動範圍,清代稱迴馬社或遷善社。大正九年﹝民國九年,一九二○﹞,改稱沙鹿,沿用至今。洛泉里尚遺留「番婆井」、「番公井」廢址,以及玉皇殿旁之「遷善社番勒字示禁碑」均證明平埔族之活動記錄。
   ﹝社口﹞因地當遷善社出入口而得名。在今日居仁里新生街以北一帶。
﹝番社埔﹞係指遷善社狩獵活動之草埔,約當今日沙鹿高工校址。
   ﹝埔尾﹞約當今日興安里一帶。
   ﹝公館﹞係揩今日公明、清泉二里。距市區東北東約五公里處,大肚台地上,海拔二○○至二二○公尺間。乾隆年間,有墾首吳瓊華等入墾,或曾設租館於此而得名。清泉里原名公館里,民國五十四年易名。
   ﹝西勢﹞即今西勢里。距市區東北東約四.五公里處,在大肚台地,海拔一九○至二○○公尺間。地名由來係境內蔡姓先祖,從清水鎮西勢﹝今文昌、南寧、西寧、中興等里﹞,至此搭寮拓墾而得。今居民以蔡姓為主,全數屬閩籍。
   ﹝鹿﹞指今日鹿寮、鹿峰二里。距市區北北東約一公里起至二.五公里間,清水隆起海岸平原之東緣,沿大肚台地西麓之聚落群,海拔一○至二○公尺間。分上、下鹿寮,今鹿峰里即「頂鹿寮」;鹿寮里為「下鹿寮」。地名源於昔日捕鹿者築寮於此而得。
   ﹝竹林﹞原地名包括今竹林、犁分二里。距市區東方約一公里餘,大肚台地西側緩斜而上,海拔四○至六○公尺。昔日或竹林茂生之地而得名。今已無復舊日風貌。
   ﹝紅毛井﹞今竹林里紅竹巷一帶。或與荷蘭人曾居此地有關,今已無可考。
   ﹝犁份﹞今犁分里。先民拓墾,以牛犁為主要工具。「分」「份」指持分之意。即合力出資開墾者,在墾成之後,再依其出資比例平分土地。居民多蘇姓、陳姓。
   ﹝晉江﹞今晉江里。移民來自福建省泉州府晉江縣遷移至此而墾成之聚落。距北勢頭東方約八○○公尺處,大肚台地西側斜面,海拔八四公尺。今多陳姓、顏姓居民。
   ﹝公山口﹞今弘光護專附近一帶山坡。
   ﹝北勢坑﹞原地名包括今北勢、福興、晉江、六路等里。距市區東南方約一公里處,大肚台地西側北勢坑溪北側,北勢坑面上,海拔自五○至六○公尺間。因大肚山台地有一斷層經此地,形成特殊地貌。聚落初成,即以此地貌命名,並與南勢坑,南北對稱。
   ﹝北勢頭﹞今北勢里,海拔五○至五五公尺,原為平埔族占居地,後來漢人入墾,因此一帶地勢平坦,被稱為北勢坑面,在此面之頸部,故得稱。
   ﹝車埔﹞今福興里東側一帶。或謂停放牛車的荒埔地而得名。
   ﹝坑仔底﹞今福興里附近地區。因位北勢坑最底部而得名。
   ﹝埤仔尾﹞今福興里西側一帶。「埤」是農田灌溉設施,因其方位而得名。
   ﹝崎頭﹞北勢里西側與興仁里交界一帶﹝鎮南路上坡﹞。此地帶位於大肚山斜坡處頂點而得名。
   ﹝六路厝﹞﹝路厝﹞今六路里。海拔一八○至二○○公尺間,在大肚山﹝三一○公尺﹞之正西方二公里處。有關得名之原因,說法不一。一說此地位於交通要衝,鄰近北勢頭、過洋仔、車埔、三角仔、北勢坑、坑仔底、埔子等處居民,前往東大墩﹝今台中市﹞必經之地,故名之。另一說,指清代曾有六大戶﹝六路移民﹞至此開墾落戶,六戶與六路語音相近,故取名「六路」。
   ﹝過洋仔﹞係現在六路里九、十鄰一帶。此地區原為一小盆地,泉水源源不絕,附近水田得以灌溉,名之「過洋仔湖」,又稱「田仔湖」。從車埔﹝今福興里﹞到此,必須涉水過田仔湖,如過江洋,因故得名。
﹝南勢坑﹞原係南勢、捕子二里總稱。係市區南方約一公里處,大肚台地西側斜坡,南勢坑溪坑口附近之北側,在北勢坑面上,海拔四○至五○公尺間。地名由來於所面臨坑谷有關。今專指南勢里西側,南陽路後段一帶。
   ﹝三角仔﹞今南勢里之東北隅,南陽路三角巷一帶聚落。因在今鎮南路、三角巷與埔仔至南勢坑三路,在此交叉成三角形,初期聚落創建於其內,因以得名。或謂位於地形岬角之處而命名之。
   ﹝埔仔﹞今埔子里,在南勢坑溪上源地帶的北勢坑面上,海拔約七○至九○公尺間。地勢平坦,未開墾之前,原為雜草叢生之荒地,故稱之為「埔」。
﹝桃仔園﹞係埔子里部分地帶。
﹝後厝仔﹞係埔子里部分地帶,其聚落在「埔仔」後方斜坡處而得名。
   ﹝三塊厝仔﹞今埔子里保順路一帶。位大肚台地西側,北勢坑面上,海拔約五○至六○公尺間。地名由來或因聚落初建時,僅三戶住民而得名。
   ﹝鹿仔港﹞今埔子里屏西路一帶。位大肚台地西側北勢坑面上,海拔約七○至八○公尺。或謂居民係自鹿港遷入而得名。
   ﹝斗抵﹞今斗抵里。位市區西南海岸平原上。其得名說法不一。或謂與平埔族語有關。或謂舊日米糧以「斗」計量,以斗「盛」﹝閩南語讀底﹞糧而得名。
   ﹝潭仔墘﹞今斗抵里部分地區。位南勢坑溪曲流的突岸,因對岸水深且緩,故以稱。墘即指水際。亦即位於河流邊緣而成的聚落。

註二十九: 有關地名沿革主要參考來源:
洪敏麟,「台灣舊地名之沿革」,台中,台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六十九年四月,第一冊。
伊能嘉矩,「大日地名辭書續編三.台灣」,富山房會社,明治四十三年。
安倍明義,「台灣地名研究」,台北,杉田書店,昭和九年。
李榮鈞、吳昭仁,「沙鹿鎮鄉土史地之研究」,台中,作者自印,民國七十六年八月。
陳正祥,台灣地名之分析,「台灣文獻」,第九卷三期,民國四十七年九月。
  • 市府分類: 一般行政
  • 最後異動日期: 2024-03-28
  • 發布日期: 1994-01-01
  • 發布單位: 臺中市沙鹿區公所
  • 點閱次數: 128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