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現在位置 首頁 > 便民服務 > 沙鹿鎮志 > 經濟篇
  • 友善列印
  • 回上一頁

工業

第二章 工業

第一節 傳統手工業

   所謂「傳統手工業」,即先民在傳統時期以手工,從事與日常生活有關用品的製造者稱之。一般而言,「傳統手工業」具有以下特色,即以人力及獸力為動力,所需原料多可就地取材,與當地物產關係密切,所製造者多為民生必須用品。在現代工業發達之前,本地之傳統工業項目甚多,如製糖業、榨油業、碾米業、糕餅及豆腐醬菜製造等食品製造業;打鐵、農具、陶瓷、織布製衣及其他木材製造業等。

一、食品製造業

   本鎮位於大肚山台地及山麓之農田多屬看天田,農民種植甘蔗、麻類、落花生等農產品。因此製糖與榨油等相關之手工製造業甚為發達。
   傳統蔗糖製造的地方,台語向稱為「」,本地至今仍有以「」為地名者。如今之六路過洋仔,即因過去設有蔗〈製造黑糖故稱為黑糖〉,故該地土名又稱為「過洋仔」。日據後成立「沙鹿製糖株式會社」,將本區納入該廠原料區,傳統蔗乃停止生產。根據採訪所得,本鎮舊式蔗有數處。有關蔗之營運型態,歷年討論者極眾,本文不再贅述。
   北勢坑庄及南勢庄,昔日稱為麻園。麻園的稱呼,係當地開墾之初,墾民放火燒荒埔,種植胡麻而得名。現在附近地區除種植胡麻外,尚有稻作、甘蔗、蕃薯及落花生等其他農作物〈註四十一〉。可見在本鎮油脂作物種植,歷來即極為普遍,所以榨油業古來即盛。舊時榨油的工廠多稱為「油車仔」,古時稱之「油車仔」多設在沙鹿街上。其經營方式以代工者居多,即生產胡麻、落花生之農民,自行將原料運至街上之「油車仔」榨油。因為各油脂作物之生產戶,生產量不大,故除了自己食用之外,所剩知小量由則賣與鄰近商店販賣。而「油車仔」之製油方式則極為傳統,從花生之加熱製榨油,完全採人工操作。本鎮大企業家之一的「福壽實業股份有限公司(昔日之洽發時業)」,即靠加工花生油、芝麻油起家(註四十二)。至今日本鎮仍有多家小規模人工製油廠(如四平街上),住民因受就貫的影響,對人工製油仍有好感。
   舊時碾米工廠昔稱「土礱間」,間採人力、獸力,亦有用水力者。根據資料顯示,至民國七年〈日本大正七年〉本鎮尚有兩處水利推動之碾米場,各有八個及兩個米臼,每日分別可磨十石及六石精米(註四十三)。此外,有關米類加工,尚有米粉之製造。本鎮製米粉者有白秋水先生所開設之米粉工廠,其工廠開設於今沙鹿國民中學後面,故該處又稱為「米粉寮」。根據民國十九年(昭和五年)所刊行之《台中週商工人名錄》記載,白秋水於沙鹿三O六好開設「泉順號」,從事製麵業(註四十四)。可見白秋水先生曾於本地從事米粉即麵粉之生產,至光復後受機械化生產影響,即停止生產。
   豆腐、醬菜的製造,在傳統農村極為普遍,尤其是醬菜更是傳統農家佐菜的共通食品,大部分多由農家自行製造、自己食用;製造量多者亦挑至市街叫賣。農家亦有自製造豆腐者,但以豆腐製造者居多,昔日完全用人工研磨大豆加工製造。

二、日常用品製造

   昔日日常生活用品,亦多為人工製造,首先討論家居所使用之容器。先民所使用之容器以竹木及陶瓷製品為主。木器製品有各種大小木桶,可裝盛各種液體及固體之東西,舉凡水桶、面盆、米桶、飯桶、水桶、浴桶、醬菜桶、尿桶甚至插秧用的秧船皆是。此外,尚有床、桌椅、衣櫥、衣櫃‧‧‧等家具,昔日亦由師傅以手工刨製。
   竹材日用品有:竹桌、竹椅、米籃、糞箕、擔筐、栗箕、米篩、斗笠等;另有畜養家禽 、家畜用之豬籠、雞籠、雞罩等。木製容器製造業,昔日本鎮有多家,如今民眾醫院對面,林開宗先生曾於此處開設木桶行,後因塑膠製品盛行而被取代。竹林用品本地使用雖多,但竹林多產於山區,故本鎮此類製造較少,多由內山人製造並挑出叫賣。
   陶瓷磚瓦製造:本鎮不產瓷土,故瓷器多自外地購入。而陶器之製造,由於本鎮富適合製造陶器之粘性土壤,故製陶之歷史頗早,亦相當著名。由於陶器製造者多間生產紅磚,故一併討論。
   本鎮斗抵附近土質具黏性,適合製造陶器與磚瓦。根據資料顯示,本鎮自距今約一百三十年前,即由本地入陳怙,雇用福建省泉州來的師父,於本地試驗製造煙囪、確仔等兩種陶器開始。其弟陳輝開始燒磚。其後陳貞,因磚及各種陶器工人廉價和需求增加,所以加開工廠擴大事業,成為當時之盛況,擁有五處製造所,員工三十名(其中陶器十九名,磚十一人)其產品之種類有數十種。其店號為「金福興」,為本鎮最大的陶器磚瓦工廠。陳貞之後又經兩代,及陳胡、陳堤之經營,約於二十年前,因工業發達,傳統生產與經營方式難以繼續維持,且粘土取得不易而結束生產。
   本鎮除了「金福興」之外,尚有幾家此類工廠。如在北勢頭的「金益興煉瓦土器製造工廠」,其產品包括紅磚、水泥瓦以及陶器等。「金益興」總共經營蔣玉山、蔣治及蔣明三代,至蔣明於民國五十二年停業。
   此外,專生產紅磚的工廠,較早開設在社口(今居仁里),由鹿峰人陳安、陳 清竹父子兩代所開設經營;光復後陳又又露及蔡炳(永泰製磚工廠)亦在斗抵開設紅磚工廠,今均已停業多年,唯此兩家工廠之磚窯仍保留著。
另外尚有專生產陶器者,如埔尾斗潭路一帶即有王庚、李扣及黃南山等從事陶器生產。
   茲以「金益興」之營運狀況加以介紹,期使本鎮以不在存在的產業能為後人所知悉。
   粘土之取得:取自附近之農田,業者為取得粘土,須向地主承賰水田取土。地方式,業者以該畦田上年度生產量概算給付,如一年收割四百斤稻穀,即以四百斤稻穀承,一般多以一年為期,期滿業者需將第整平之後歸還地主。
   人力需求:雇用牛車將粘土運回〈約要四、五張牛車〉,兩人挑土,一人拌土,一人切磚,一人搬磚入搬運車並推至室外晒乾,兩人挑入窯,再由落磚師父於窯內落磚〈落磚師父兼任燒火師父〉。蔣家磚窯設計十六目,燒完成約需十九天。一窯約可燒十四至十五萬塊磚。出磚工作由挑入者負責。
   銷售情形:盛時每燒一窯約二月即可集售盡,一年平均可燒五至六窯。銷售對象以本鎮為主,亦有賣至清水、龍井及梧棲者。買主需親自來工廠購買,業者需帶工將磚運至買者指定之地方。昔日紅磚之搬運多仰牛車,後來才改由卡車。因為業者需帶工將磚運至指定處所,故業者在議價時已將路程之遠近納入考慮。以蔣家窯民國五十三年結束時而言,平均每一塊磚之售價約一角二分。
   製造陶器所須之技術較高,具高度分工,因為不是靠印模製造,所以每一位師父所製造之產品不同。日據時代仍雇有唐山師父,一般而言製品愈大其技術愈難,所以製造較大者如水缸、金〈骨〉甕大多出於唐山師父;製品較小者則出於本地師父。因製陶全靠技術,必須有相當的技巧,故當時流行以下一句話:「學工夫第一難是雕龍柱,第二難就是做陶器」。
   該廠時製陶器之師父約有七、八人,師父工資是按件計酬。其產品已鄰近地區〈豐原、台中等〉為主要銷售範圍,但亦曾遠銷至林內、虎尾、土庫、後龍及竹南等地。昔日從事製陶者較少,但曾因花干〈盆栽用、紅色,製工較粗〉之需求增大,固有多人投入生產,但旋因被塑膠製品替代而歇業,金益興雖於五十二年停止紅磚的生產,而較於紅磚則陶器的生產,由於較省工,且產品價格較高,故至民國六十三年才停止生產〈註四十五〉。
   農具製造:本鎮在工業化之前為一農業區,是故農具的需求甚大。主要農具有本島犁、鐵頭犁、鋤頭、鐵打〈鐵搭〉、刈耙、手耙〈鐵耙〉磟碡、手耙〈犁耙〉、小刈耙、二齒耙等,以上工具分別於打鐵店及牛犁店製造。有關打鐵店,於三十年前農業較盛時,打鐵業甚盛,據表示當時本鎮約有七家打鐵店,且每家店多雇用數位師父,業務繁盛。昔日打鐵業全靠人力,約二十年前才漸採機械打製。近年來農業漸趨沒落,且多採機械化耕種,傳統農具需求漸少。因此本鎮打店一家家的歇業,至撰稿時僅剩二家,且從事人員年紀甚高,以中山路中小企業銀行對面的「發盛打鐵店」而言,其負責人王老先生,以七十九歲高齡。由於生意不佳,所打造的用具種類已不如往昔,該店因中山路拓寬,故將於近期內歇業〈註四十六〉。牛犁等類另有牛犁店,昔日本鎮有牛犁店多家,如陳木泉先生曾於本鎮開設農具店,但今已歇業。
   除上述之外,尚有作棕簑衣〈古代雨衣〉、補鼎及補陶器製品者。農人於田中工作遇雨時多繼續操作,為免淋濕多備有雨具,如龜殼、簑衣,前者多用於田中除草使用;後者則用於巡視田水等立姿時使用。龜殼用竹子編成,可向山產店購得;簑衣的製造方面,初時多由製造者,挑著棕及工具找客戶量身製造,由於甚為費時,經常會遇到用午餐時間。委託製造者往往需提供午餐,而午餐的好壞會影響到師父製作的品質。是故當時流行一句諺語,即「吃飯飯簑,吃粥粥簑,無吃亂子鑽」。
   昔日物資缺乏,人民較惜物且人工較便宜,故器具若損壞,多加以修護繼續使用,且日據晚期因為鼎是採配給制,因此補鼎業較盛行。補鼎者二人一組流動到各莊,一人升火顧風櫃,一人則挨家挨戶收集破鼎。修補後並負責送回。補陶者則一人即可。其方式與補鼎相似,從事此工作者多唐山人,日據時期亦然。至今日此二者皆已不可見﹝註四十七﹞。
   大甲蓆至今仍遠近馳名,而一般人多對大甲帽較陌生。其實在日據時期,大甲帽為本地出口的重要手工產品,同時尚有林投帽。到民國六年﹝日本大正六年,西元一九一七年﹞左右,紙帽的出口漸為重要,日本政府甚至於今清水街設置「牛罵頭林投帽檢查所」,以管制品質,清水即成為各種帽類的集散中心。本鎮地區在清水及大甲之周邊地帶,故各種類帽子的編製,成為一般農家婦女的主要副業,產量甚大,茲將民國五年、六年本鎮地區紙帽、林投帽製量表列如(表二~1:日據時期沙鹿鎮紙帽、林投貿製造量統計表)。
   由(表二~1:日據時期沙鹿鎮紙帽、林投貿製造量統計表)可知本鎮帽類生產的大概,此外另將日據時期編製的兩種鄉土誌所載錄的手工業產品種類、數量以及產值(即價格)表列如(表二~2:日據時期沙鹿鎮手工業生產概況表),以便對本鎮在日據時期手工業發展的情況有更進一步的認識。

第二節 現代工業的出現與發展

 

   本鎮現代工業的出現,應是自傳統手工業中發展出來的。傳統手工業中的碾米及製糖業,到了日據時期其經營方式已漸發生改變,而其最主要者則為動力的改變。舊式「土礱間」加上了動力馬達就漸成現今的「碾米廠」。首先值得一提的是民國五年,億源米糖株式會社沙鹿工廠,在沙鹿市場門口﹝土名斗抵﹞,新設兩個輾米工廠。根據記載當時工廠早晚汽笛聲驚動四鄰,工業隆盛、地方因而發展﹝註四十八﹞。
   此外本鎮在當時尚有兩家碾米工場,一家叫「永吉號」,一家叫「年豐號」。各擁有三馬力、五馬力蒸汽機乙台,各有機械操作員一人,火夫一人,搬運工人四人以運轉。在大正六、七年之產能如(表二~3)。
   民國十九年(日本昭和五年,西元一九三○年),本鎮之碾米廠已增至九家,其店號、負責人、地址及加工項目如(表二~4:日據時期沙鹿地區米業一覽表)。
   本鎮所碾製的糙米,或由豐原經鐵路北運至基隆;或由南方的大肚經鐵路北運至基隆或南下運至南部各方面;或由梧棲經水路運至淡水、澎湖或遠至中國大陸(註四十九)。
   至於製糖業,則首推民國三年(日本大正三年,西元一九一四年)一月二十二日創立的「億源米糖株式會社沙鹿工廠」,該廠資本金二十萬元。於民國五年十月七日獲得許可。置有百噸、七十噸、六十噸的機械各一台。此外,北勢坑工場有六十噸機械二台、牛罵頭有六十噸舊式機械三台。北勢坑工場創立最早,成續亦良好。民國五年之製糖比為沙鹿百分之四十二、北勢百分之三十六、牛罵頭百分之二十二。為鼓勵農民種植甘蔗,訂有種植獎勵辦法,即水田種植一甲補助金二十元,旱田一甲則補助五元(註五十)。另外本地尚有改良糖。民國四年至六年之熬製量如(表二~5)。
   由民國五年至七年之資料,可發現「億源製糖株式會社」所屬蔗區的種植甲數減少的趨勢。該會社民國五年種植面積為八百三十六甲,六年為七百六十三甲,至民國七年已降至五百八十甲(註五十一)。到民國八年,「三井公司」台北分店長羽島精一、大川清一、安部幸兵衛氏等購買「億源米糖株式會社沙鹿工廠」,繼承其製糖事業,於同年七月組成「沙轆製糖株式會社」,資本金二百五十萬元,年生產能量為三百噸。其會社組織成員為:專務取締役社長大川清一、取締役田中佐右衛門、池田松太郎、紀木峻,監察役室谷信次郎、蔡蓮舫,相談役安部幸兵衛、羽島精一等(註五十二)。沙鹿製糖株式會社除了製糖業務外,還從事土地開墾運送代理業務、向屋業、販賣業、酒精及糖蜜酒製造販賣等項〈註五十三〉。到民國二十七年再經改組,名為「大日本製糖株式會社沙鹿製糖所」,由西川健治擔任所長,為其改組情形不明。民國二十九年由淺井長庚任所長〈註五十四〉。〈沙鹿製糖所製糖量參見(表二~6:沙鹿製糖所製糖統計表)〉
   後來受日本前進南洋政策之影響,於民國三十二年將工廠原址土地〈約七甲餘〉賣與「花王有機株式會社」。該公司從事肥皂、香皂的製造,員工約百餘人,民國三十三年末至三十四年,因受戰爭空襲的影響,計畫將機器、人員疏散至鶯歌及竹山,但未成功日本即已戰敗。時該公司之常駐董事〈時稱常務取締役〉為日本行森孝男,員工約一百二十人,除課長級主管為日本人外,餘均為本省人;惟因時處戰爭期間,舉凡生產、銷售等業務均受軍方支配。
   台灣光復後,「花王有機株式會社」由油脂紙業接管委員會接收,並編入當時台灣五大公司之ㄧ的「台灣工礦公司」所屬之油脂分公司。民國三十九年開放民營,改名『天香化學股份有限公司沙鹿油脂廠』繼續肥皂、香皂之生產。其產品與南僑肥皂齊名。至民國五十年代開始生產洗衣粉,名為「天香雪泡」。該項產品當時曾極享盛名,民國五、六十年間曾於台灣電視公司,開闢「天香之夜」,每週半小時,為家喻戶曉的家庭日用品。
   時任天香化工公司董事長者為本縣豐原鎮賴森林先生,資本額為一千萬新台幣,盛時員工約有二百一十名,總公司設於台北市衡陽路,工廠設於本鎮沙田路,於各縣市設有營業所,採直營方式,公司擁有運貨卡車五十餘部。其原料如椰子油、牛油及硫酸等均自國外進口。至民國六十四年初〈退出聯合國後〉結束營業。結束營業時曾因員工遣散問題而造成勞資糾紛,在台灣地區勞資關係史上,甚具意義〈註五十五〉。民國六十七年將原廠及土地賣與洪家,組成洽發實業,從事飼料生產〈註五十六〉。
   台灣光復後,由於戰爭的破壞,百業待舉。根據民國三十七年元月出版的〈台灣工礦名錄〉所登錄,本鎮有二十九家工廠,其中有十家為蹍米業工廠,其餘九家表列如(表二~7:光復初期沙鹿鎮主要工廠名錄)。
   可見,本鎮在光復初期的工業,以紡紗織布及成衣加工為主,農產加工除原已具基礎的蹍米業外,食品加工亦開始發展。
   經過十年的時光,本省的工商業已有明顯的進步,本鎮由於可耕地狹小,鎮民從事非農業活動者較他鄉為多,工商業基礎逐漸建立。根據民國四十七年台灣省政府所出版的《台灣省公民營公司名稱》所載,本鎮的工業發展已較前大有進步。茲將各工廠名稱、業務項目等表列如(表二~8:民國四十七年沙鹿鎮工廠名錄)。
   近年來政府積極鼓勵工商業,鎮民為改善生活,紛紛投入工商業;復以鄰近台中港的開建、通航,以及台中港特定區土地利用規劃案的實施,吸引了大量的人口,工商更形發達。
   至民國七十年本鎮工廠,其員工四人以上者有五百十五家,其中員工在一百人以上者計十四家。至民國七十八年其規模並無明顯變化,但其產業的型態有相當的改變。茲將民國七十年及七十八年本鎮工廠,其員工百人以上者分表列如(表二~9:民國七十年沙鹿地區員工一百人以上工廠一覽表)及(表二~10:民國七十八年沙鹿地區負責員工一百人以上工廠一覽表)。
   可見本鎮工業仍延續光復初期之基礎,繼續發展。且其規模已略具發展基礎,四十年代已有資本額高達一千萬者。至民國七十年本鎮工廠量大增,已有員工四、五百人規模者出現。但其類別仍一如往昔以紡織及油脂食品業為主,塑膠產品製造業隨著台灣石化工業的發達而漸形重要。至民國七十八年本鎮大規模的農產食品加工業,因受農業發展及國際競爭的影響,而逐漸萎縮,所以泉泰、台灣水果及台一食品均陸續結束營業,而漸失去其重要性;同時紡織業亦不再如以前重要。相對的塑膠產品製造業仍持續成長中,同時由於運動器材外銷市場的開拓,本鎮出現大規模的運動器材製造廠。此外,值得一提的是,本鎮工廠的起落速甚快,其間能持續成長者首推味丹企業及福壽企業(原洽發企業)。
   以上為本鎮工業發展的大勢,以下再運用政府各種統計資料,對本鎮各產業進行細部說明。民國六十五年,本鎮有四百六十五家各類工廠,其規模較大者為:紡織業、食品加工業,各類工廠家數較多者尚有成衣業及塑膠業。到民國七十年,本鎮工業又有進一步的發展,其情形可由(表二~11:民國七十年沙鹿鎮各類工廠統計表)表得知概況。
   由(表二~11:民國七十年沙鹿鎮各類工廠統計表)可發現本鎮工業發展的幾個現象:
   一、就工廠規模而言,本鎮產業規模不大,五百一十五家工廠中,員工數超過一百人以者計十四家。此外,各類工廠之員工人數在四至五人者,高達三百家,佔總廠數百分之五十八以上。十人以下者,則高達百分之七五‧六八。以金屬製品製造業為例,該業七十五家工廠中,只有六家其員工在十人以上(含十人);而四至五人者,則高達五十八家,佔百分之七七‧三三。因該統計未將未滿四人之工廠列人統計,故低於五人以下的工廠數更多。可見本鎮工廠規模普遍不大,屬家庭工業經營方式者仍多。
   二、就各類產業之分佈而立,各類產業有集中之象。成衣加工集中在鹿峰、鹿寮地,已為所皆知。此外若以已辦妥工廠登記之塑膠製品製造業而言,所錄八十七家工廠之中有三十一家,即有百分之三五‧六三之塑膠製品製造業者,設置於本鎮埔子里,其集中之情形由此可見。
   三、由於本鎮紡織業發達較早,至民國七十年仍甚盛(計有八十五家);塑膠製品製造業亦盛(計有一一三家)。故本鎮之其他產業之發達,與該二項產業或有某種程度之關聯。如金屬製品製造業者,有多家專門製造鞋模、紡織零件;而機械設備製造修配業,則以生產製鞋工具、紡織機零件、梭頭、紗機、抽紗機、押出機、捲布機以及針車零件等為多數。然而本鎮並無重工業之發展,如無石油及煤製品製造業;金屬製品製造業者,大半為打造居家安全所使用之鐵(鋁)門(窗)製造業,且人工規模均不大(註五十七)。民國七十年以後,在舊有的基礎上,本鎮工業更加蓬勃發展。其各項產業發展情形可由民國六十五年以來之工廠家數統計得知一概況,茲將其臚列如(表一~12:民國七十八沙鹿地區工廠規模統計)。
    (表二~13:台中縣沙鹿鎮營運中各類工廠家數統計表)由於取材基礎不同,因此工廠家數的增加並不是相當明顯。但以行政院主計處之資料而言,民 國六十五年四百六十五家,到民國七十五年增至六百九十七家,十年之間,其成長率幾乎達到百分之五十;若以經濟部之資料而言,民國七十三年四百三十一家,至民國七十九年增至五百三十七家,七年間,成長了百分之二十,仍可明的看出其成長的現象。各產業從業員工數亦具參考價值,茲將其整理如(表二~14:沙鹿鎮營運中各類工廠從業員工數統計表)。
   由(表二~14:沙鹿鎮營運中各類工廠從業員工數統計表)可知本鎮工業從業員工數,在十年之間僅增加八百二十七人,其增長的幅度並不大。
   就各產業別而立,從業員工明顯增加者有:
   一、塑膠製品製造業:其從業員工數,由民國七十年之一千九百七十一人,至民國七十九年增至二千八百三十六人,增加了八百二十七人。
   二、機械設備製造修配業:民國七十年年其從業員工數為三百九十六人,至民國七十九年增加至七百九十一人,增加了四百二十二人成長了一倍多。
   明顯衰退者為紡織業,其從業員工數,在民 國七十年為二千六百七十七人,佔本鎮各產業從業員工人數百分之三十二,從業者最多,但往後則年年減少。 至民國七十九年已降為一千三百七十四人,與民國七十年相較幾乎少一半。此固可解釋為自動化生產的結果,但證諸工廠家數,亦可發現本鎮紡織業是在衰退之中。尤其本鎮紡織業早期創設的「台灣紡織染整廠」及「台中紡織廠」陸續歇業,對本鎮紡織業的影響甚大。然此亦為台灣地區產業發展的共同現象。
   此外,本鎮之食品製造業,在產值上有名顯上昇之勢,但其工廠數及從業員工數並無顯著之成長,其原因應與自動化生產有關。
   茲再就民國七十九年的資料加以分析,以說明本鎮工業發展的現況。
   民國七十九年,本鎮營運中之四百三十三家工廠,計有三百九十六家位於都市計畫區內,其所在區分如(表二~15沙鹿鎮工廠所在位置土地使用區分表)。
   在都市計畫區內之工廠,位於工業區者僅三分之一;而位於住宅區者卻高達百分之六一‧八七。此種現象顯示出:
一、都市計劃之規劃步伐跟不上工商業發展;
二、本鎮工廠規模太小,設於住宅區者,應多屬於小規模之家庭工業,或家族式之工廠。

   再由營運中各工廠所登記之資本額,亦可看出本鎮之工廠規模普遍不大,茲將其資本額統計如(表二~16沙鹿鎮工廠資本額統計表)。
由(表二~16沙鹿鎮工廠資本額統計表)中可見四百三十三家工廠中資本額再十萬元以下者就有一百零一家,約占四分之一;一百萬以下者高達三分之一,二百萬以下高居二分之一;然本鎮亦有規模甚大之企業,資本額再一億以上即有六家之多。
   在本鎮工業發展中,值得一提的是成衣加工業。 民國七十一年出版的《沙鹿鎮概志》曾載「本鎮鹿寮於十數年前乃一個極簡陋的村落,居民務農為生,加以當時化學藥劑位普及,耕作辛苦,形成窮鄉僻壤,為改善生活,居民以家庭式成衣加工副業,並到處叫售,如今卻成為本省著名的成衣市場,場面日漸擴大,日前約有一百餘家,其中三十家由本地人經營,設有製衣部,裁剪的成品大部分已中下收入的農工為對象,質料較差。另外近百家為外來者經營,成品較精緻,銷至南部、屏東、苗栗、新竹、桃園等地」(註五十八)。上引資料對本鎮成衣業的形成,已有明確的說明。惟近年該產業隨著社會及產業結構的變遷已產生相當的轉型。茲以所訪得知資料補充說明之。
   本鎮成衣加工於民國五十七年開始,初期主要產品為針織女用長褲,為家庭副業,由二、三人合股方式經營,製造廠商約六、七家,其後合夥者陸續拆夥。再加上蔚為風潮之後,各地服裝業者,多前來本地設廠,廠商數量因而大增。至民國七十年左右約有三百家,至今約有五百五十餘家。根據表示,本地人經營者約問二分之一至三分之二左右,外地來的經營者主要來自芳苑鄉,約問三分之一。主要分佈在鹿寮里及鹿峰里。
   就生產的類別而言,由初時之針織女長褲,演變成男女裝及童裝,近年則又有運動休閒服及高級服飾業者的加入。由於專業人員的投入,品質大為提高。產銷方式亦有變化,昔日多採批發至全省服裝店「寄賣」的方式,演變成「切賣」方式交易,形成同業間自相削價競售,利潤因而大減,惡性循。業者謂:自民國七十八年以後本地之服務業已進人蕭條時期。但由於此一行業本身即為一種完全競爭市場,故廠商數量持一定的數量。
   經營的方式也發生變化,昔日成衣製造是在加工廠內,自布料裁剪、縫合等至完成一貫作業。但至民國七十六年以後此一方式,即因缺乏技術人員而漸發生變化。由於成衣加工工作計苦、又枯燥,且講究技術,在社會變遷價值觀改變以後,年輕人投入之意願不高,造成技術人員供給斷層的現象(且約需二至三年的養成訓練,培訓接手不易)。原有人員結婚後紛紛離開工廠,在無新技術人員投入的狀況下,廠商只得將已裁剪好的布料,外送至已婚婦女家中車縫,再予收回進行其他項目之加工。然而其他項目之加工亦發生類似現象,為因應此一需要,成衣加工業乃日漸細部分工,區內新的行業乃因而出現,如專業代工裁剪、專業鈕扣裝釘、專業代工整燙、專業服裝攝影等。也就是由昔之廠內生產演變成由負責人分包作業(註五十九)。
   目前本鎮鹿峰、鹿寮一帶,雖然成衣廠林立,但除少數規模較大之外,其餘規模均甚小。在各年度之工廠名錄中,本鎮之成衣工廠數量偏低,似與事實不符。但由於員工在四人以下者,工廠名錄即不予登錄。此均可反應本鎮之成衣加工業之規模。
   除成衣加工業外,本鎮之食品業及紡織業或曾盛極一時或至今仍執該行業之牛耳地位,有特別加以介紹之必要。以下即簡介味丹企業集團、福壽企業集團及已歇業之台灣紡織染整場,以便對本鎮之主要工業有所瞭解。
   味丹企業創始於民國四十三年,時由楊深波先生及其昆仲在本鎮北勢理創設味正食品工廠,為今日味丹企業之前身。該廠草創初期以生產以生產味精為主。民國五十一年辦理公司登記,名為味丹食品工業股份有限公司,並於現址設廠(位沙鹿鎮興安路)。至民國五十九年再更名為味丹工業股份有限公司,民國六十一年又更名為味丹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該公司味精之生產採自動化方式,其產量堪稱世界第一。至民國六十二年,該公司設立麵廠,開始生產速食麵,此後各種速食食品紛紛推出。民國七十四年成立飲料廠,開始生產飲料,綠力運動飲料上市,之後各種清涼飲料不斷投入市場。該企業除在飲料不斷推陳出新,擁有數十種產品之外,亦進行多元化經營,參與化工原料(新南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及建築(東洲開發股份有限公司、東龍開發建設股份有限公司)等事業。該企業集團現任董事長為楊頭雄)(註六十)。
   福壽實業股份有限公司,原名為洽發實業股份有限公司,於民國七十四年更為現名。該公司源創於民國九年,當時洪斗先生及洪介、洪笨、洪不、洪掛等六兄弟,於本鎮居仁里創設木製榨油廠,從事花生及芝麻之製油加工。改變昔日「挑擔經商」的經營方式,開始發展工業。民國二十年創設台灣第一家花生脫殼工廠,奠定了日後發展的基礎。民國四十四年改組定名為洽發製油股份有限公司,並被指定為美援黃豆加工廠,因而成為全國第一家溶劑提油廠、全國首創的沙拉油生產工廠(民國五十年,時稱生菜油)。
   民國五十四年該公司更名為洽發實業股份有限公司,由洪炳煌先生擔任總經理,登記「福壽牌」為商標,並設配合飼料廠,生產家畜、家禽配合飼料,跨足配合飼料業。之後業務不斷擴張,陸續設置台北辦事處、龍井飼料分廠、麥片加工廠、畜牧研究場、水產試驗廠、高雄臨海廠等。之後又承購天香公司的廠地,於民國六十九年於本鎮沙田路,設立綜合飼料總廠。民國七十九年該公司之股票上市,成為本鎮第一家股票上市公司。
   該公司第一任董事長為洪斗先生,第二任為洪不先生,第三任為洪炳煌先生(註六十一)。
   台灣紡織染整廠股份有限公司,為本鎮宿老李卿雲先生所設。在日本統治期間,李卿雲先生即已創有「國豐紡織株式會社」,及「勝泰紡織股份有限公司」從事衣服、棉布、面布、紡紗等企業。民國三十八年李氏即以勝泰為基礎,購買紡織機器,成立台灣紡織染整廠,紡紗、織布及印染一貫作業,其產品並於民國四十六年開始外銷東南亞市場,為我國工業產品外銷的先驅。隨著台灣工業的發展及紡織業的發達,台灣紡織廠有輝煌的歷史,曾為台灣紡織業十大工廠之一。近年來,台灣紡織業,已由當初的高速成長而漸趨飽和,其重要性亦日降,經營也日益困難,台灣紡織染整廠也因而停業(註六十二)。
   綜觀本鎮工業發展,實肇始於傳統農業加工業,光復前本鎮之製糖業、碾米業及榨油業均曾盛極一時。光復前後紡織業的引進,「台灣紡織染整廠」曾為台灣紡織業的牛耳,造成本鎮紡織、成衣及其他相關工業的發展,帶動本鎮的繁榮。食品加工為本鎮另一項重要工業,從最早的花生,芝麻榨油,又加入農產蔬果罐頭製造,發展制至今日之速食產品、清涼飲料、味精、沙拉油及禽畜飼料,幾乎成為今日本鎮工業的指稱,且具發展潛力。
   然而從另一角度加以觀察,本鎮工廠之規模普遍不大,其區位亦缺乏規劃,而且起落速度甚快。此類現象為台灣工業發展的共通現象,以工廠起落迅速而言,為台人趨利一窩蜂的結果。只要發現其他投資者投資獲利,即不問自身經營能力,盲目合夥投資。由於對產銷無法確實掌控,又缺乏經營理念,以致小型工廠難突破擴展,較大規模者樹大影大,經營不當,即難永續發展。
   可喜的是,今日本鎮大型工廠,其經營決策階層,不但富科學管理理念,且具科學化。流風所及,期能對各型、各業工廠產生示範作用,不斷自我突破,開創本鎮工業發展之新局。

註四十一: 沙鹿公學校編,《鄉土志》,頁一四。
註四十二: 《福壽實業股份有限公司企業簡介》,民國七十九年該公司編輯出版,頁三。
註四十三: 仝註四十一。
註四十四: 杉浦和作,《台中州商工人名錄》,民國十九年出版,頁八七。
註四十五: 訪蔣明先生,民國六年生,「金益興煉瓦土器製造工廠」負責人。
註四十六: 訪「發盛打鐵店」店東王老先生,民國三年生。訪顏先生,民國十七年出生,為製陶師父。
註四十七: 訪「發盛打鐵店」店東王老先生得知。
註四十八: 沙鹿公學校編,《鄉土志》,頁十。
註四十九: 仝上註,頁八四。
註五十: 仝上註,頁一二。
註五十一: 仝上註,頁五六。
註五十二: 泉風浪主編,《台中州大觀》,大正十年南國出版協會出版,民國七十四年三月成文影印版,頁一八四。
註五十三: 田中一二編,《台灣年鑑》,大正十三年,台灣通信社出版部發行,民國七十四年三月成文影印版,頁二六○。
註五十四: 仝上註,昭和十五年,頁二三九。
註五十五: 有關天香公司資料訪自楊錫錦先生,民國十七年生,曾任花王公司職員。有關此一勞資糾紛,當時報紙報導甚多。有關報導如中國時報六十四年八月十七日之「天香公司勞資糾紛,老闆迄未出面協調」。聯合報六十四年九月一日之「天香化工勞資糾紛,決再進行協調一次」。聯合報六十四年十月二十三日則報導該公司員工向監察委員陳情的新聞等等。剪報資料由本鎮公所前秘書王再碧先生提供。﹝按:王先生保存有光復以來各報有關本地報導之剪報十二巨冊。﹞
註五十六: 訪楊錫錦先生,民國十七年生,曾任花王公司職員。
註五十七: 經濟部工廠校正聯繫小組編印,《台灣地區各業工廠名錄》,中華民國七十一年十二月出版,總計十二本。
註五十八: 沙鹿鎮公所編,《沙鹿鎮概志》,民國七十一年四月,頁四二。
註五十九: 訪台中縣成衣商業公會理事長阮明清先生。
註六十: 陳世樑,〈味丹的昨日今日明日〉,味丹人,創刊號,民國七十九年九月,頁六、七。〈味丹企業集團沿革史〉,仝上,頁八 ~ 一一。
註六十一: 仝註四十二。
註六十二: 李公卿雲老先生治喪委員會,〈李公卿雲老先生行誼〉,民國八十年十二月。
李公卿雲老先生治喪委員會,〈李公卿雲老先生創業事略〉。

相關圖檔

  • 市府分類: 一般行政
  • 最後異動日期: 2024-03-28
  • 發布日期: 1994-01-01
  • 發布單位: 臺中市沙鹿區公所
  • 點閱次數: 38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