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自然災害 第一節 震災 台灣島位於西太平洋地震帶上,經常發生地震,造成災害。本鎮在地質構造上的特色之一,即是有四段活斷層之分布,活斷層即活動斷層,是自第四紀形成以來,一直在活動,且它會受各次地震的影響而活動的斷層。因此若在本鎮附近有強烈地震發生,則在斷層線附近必會產生重大的地震災害,造成龐大的損失。茲就清代、日治時期及民國時期三階段分別敘述之。 一、清代之震災 台灣島使用科學儀器觀測地震,始自日治時期,即清光緒二十三年﹝一八九七年﹞十二月,在此之前,有關地震之記錄,僅能求諸於地方志書及筆記文獻。此等文獻缺乏時間上的連續性,且涵括的是廣域的範圍,並無明確的災區記載,因此我們僅能由已知中部地方釀成災害之地震次數,推知本鎮可能發生地震的次數有十四次﹝表7-1 清代臺灣中部震災﹞,至於是否在本鎮造戚重大災害,有明確官方報告者僅其二:
報告中的大肚保即是本鎮所隸屬之行政區,因此我們可以確知在道光二十五年和二十八年本鎮曾有大地震發生,並在本鎮造成災害,而道光二十八年的那次地震災害則極為嚴重。 二、日治時期及民國時期之震災 日本殖民地政府於民國九年﹝明治三十五年,一九○二年﹞成立台中地震觀測站,此後台灣中部地區才有確實之地震觀測紀錄可考。 第二節 風災及水災 在台灣地區之自然災害中,堪與地震相提並論者數颱風災害,颱風過後常帶來豪雨導致水災,造威嚴重破壞,故將風災水災一併紀錄。 一、清代之風災及水災 清代地方志書及其他書籍所紀錄的風災水害資料,涵蓋地域甚廣,其中與本鎮及附近有關之記載僅三則:
二、日治時期之風災水災 日治時期通過台灣中部的颱風有十八次,其中有災害紀錄者十二次。然而也有颱風不通過中部,台中卻成為該次颱風的暴風中最大雨量地區的共十六次,有災害紀錄者十一次﹝表7-5台中地區日治時期災害颱風狀況及災情統計﹞。 三、光復後之風災水災 本鎮光復以來最嚴重的三次水災,都發生於光復之後到民國五十年這一階段。
五十二年的葛樂禮颱風之後,雖有颱風多次來襲,但除了五十八年的艾爾西颱風外,造成的損失智不大﹝表7-6 沙鹿鎮歷來因災害房屋倒塌數﹞。 第三節 旱災 沙鹿附近的大肚和台中,歷來連續缺雨日數較常發生者,為二十多天和三十多天,而最多可連續缺雨達一百四十多天﹝表7-8沙鹿鄰近地區歷來乾旱次數﹞。在日治時期,最嚴重的一次乾旱是發生在民國十七年﹝昭和三年﹞,此外民國二十二年和三十二﹝昭和八年和十八年﹞都有較長的乾旱期。 台灣光復初期,也有三次嚴重的乾旱,即民國三十四年、三十五年和四十三年,連續缺雨日數都在一百四十天以上﹝表7-9 沙鹿鄰近地區歷來乾旱最多缺雨日數﹞。 |
---|
:::
現在位置
首頁
> 便民服務
> 沙鹿鎮志
> 地理篇
自然災害
- 市府分類: 一般行政
- 最後異動日期: 2024-12-02
- 發布日期: 1994-01-01
- 發布單位: 臺中市沙鹿區公所
- 點閱次數: 4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