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現在位置 首頁 > 便民服務 > 沙鹿鎮志 > 住民篇
  • 友善列印
  • 回上一頁

先住民之活動

 

第一章 先住民之活動

第一節 史前文化

   台灣位於中國大陸東緣大陸棚上,為亞歐大陸東南沿海之一大島。島形似紡綞,大山遍佈南北而偏東,地勢東高西低,深受中央脊梁山脈的影響;氣候兼為海洋與大陸所左右,屬於熱帶及亞熱帶性氣候,高溫、多雨而多風為其特色。由於地形關係,台灣的河流皆流向西部海岸,所形成的平原、台地或盆地,皆為今日台灣人口聚集最多之地,也是史前人類喜於居住之處。﹝ 註一﹞
   關於台灣史前人類的文化狀況及其生活情景,主要依賴考古學者透過考古遺址的挖掘與分析所得結論。所謂考古遺址即過去人類居住或活動之地,所留下的遺物和遺跡。台灣的考古遺跡大多為新石器時代遺址,相關年代最早可達數萬年前,最遲約有數百年。﹝註二﹞有關台灣西海岸史前文化的系統、層次及年代,考古學者指出,西海岸分作三個文化區,北部﹝台北盆地﹞、中部﹝大甲台地與大肚丘陵﹞與南部﹝西南海岸﹞。﹝註三﹞其中中部地區又可分為繩紋陶文化、第一黑陶文化及第二黑陶文化等三群。﹝註四﹞中部的史前遺址主要分佈於大肚台地及八卦山台地一 帶。與沙鹿鎮有關的大肚台地考古遺址發掘工作,最早始於民國十八年﹝昭和三二年; 一九四三年﹞日人國分直一對大肚溪沿岸及丘陵山麓一帶的調查,先後發現五個史前遺址,包括下馬厝、頂街﹝今大肚鄉﹞、牛罵頭﹝今清水鎮﹞、沙鹿及營埔﹝今大肚鄉﹞等。﹝註五﹞與本鎮有關的遺址有三處,依考古學者的發掘分析:﹝註六﹞
   ﹝1﹞沙鹿:位於沙鹿鎮東方,海拔五公尺的水田通路上,高度似與公路﹝即沙田路﹞相同; 另有部分標本採集於民家圍牆中。由水田旁側所留下的士堆判斷,該處原來高度應在十公央左右,顯係開拓水田而遭破壞,已無層位關係。出土物有灰色粗京陶、灰褐色泥陶、灰褐色粗京陶。
   ﹝2﹞鹿寮:位於清水之南,海拔約五公尺的水圳旁側圍牆中,出士黑色細砂陶、黑泥陶,在遺物之下層有一貝層,似屬大甲第二黑陶文化。
﹝3﹞竹林里:位於沙鎮東方海拔四十公尺處;即大肚山台地西側緩坡上。出土繩紋紅陶、夾砂素面紅陶、紅灰泥陶、灰褐色粗京陶。標本採集自民家圍牆中,牆底有一厚約五十公分的貝層,己經擾亂無層位可尋。﹝參閱圖一大肚山台地遺址分怖圖)
    從以上發掘考古學者雖未直接作進一步分析,但由整個大肚台地的考古遺址所得結論,考古學者對中部地區的史前文化生活面貌有以下復原:﹝註七﹞
   ﹝1﹞粗繩紋陶文化層與北部大坌坑式繩紋陶類似,是以淺或深橘色的陶器為代表。由繩紋的出現來推斷,當時人類已營漁及農業的生涯。以牛罵頭為代表性遺址。
   ﹝2﹞細繩紋陶文化層以深橘紅色的陶器為代表,以罐形器為主,口部時有一道脊狀突起物為其特色。當時已有農、漁生活方式存在。代表性遺址有牛罵頭下層、北庄村﹝今神岡鄉﹞、龍泉村﹝今龍井鄉﹞等。
   ﹝3﹞紅色素面陶文化層以紅褐色或灰黃褐陶器為代表,質細,有含砂及泥質者。由器物內容及分佈範圍抵達台中盆地南緣推判,可能有人口增加趨勢。生活方式為農漁,且可能有狩獵。代表性遺址有牛罵頭上層、頂街等。
   ﹝4﹞灰黑色陶文化層以灰或黑色硬陶為代表,質細且硬,由圓圈及羽狀紋飾、板岩製的長方形及半月形石刀推斷,當石已有種植稻米及小米等作物。代表性遺址有北庄村、牛罵頭上層等。當時先民已操漁、農,乃至有木土建造生活。
    ﹝5﹞黑色壓印紋陶文化以黑色陶器為代表,質地有細砂及泥質二種,此文化層與貝塚具密切關係。當時人類營採貝、沿海打漁、狩獵生涯,有殉葬的習俗。代表性遺址有牛罵頭上曾、鹿寮、沙鹿等。
   如上所述,截至目前為止,考古發掘已可證明本鎮早在繩紋陶文化時期已有史前文化存在,這類文化應即為歷史時期本鎮先住民遷善社社民祖先所遺。
   至於中部地區系列文化層序的年代,藉由孢粉分析,考古學指出,年代最早的大坌期為3,000B.C以前。2,500B.C龍山形成期文化進入後,以紅色細繩紋為代表的牛罵頭較早﹝年代下限為2,00B.C前後﹞,其次為紅色素面陶為代表的大邱園相﹝年代為2,000~1,500B.C﹞,此後至公元前後,是以黑色素面陶為代表的營埔相。龍山形成期文化結束時,在大甲、大肚台地一帶,出現以灰黑色劃紋陶和褐色印紋紋陶為代表的番子園期文化。約十六、十七世紀華南沿海漢人逐漸移入後,濁大區域﹝指濁水、大肚兩溪流域﹞進入歷史期。﹝註八﹞考古學者同時指台灣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龍山形成期文化可細分為三群:早期的紅陶文化與江蘇青蓮崗文化有不少類似之處; 南部較晚的灰陶與棕褐色陶器文化和閩江曇石山文化同是起於一源的文化;中部較晚的灰、黑陶文化的陶器特微,與良渚文化有不少可比較的地方,以上三群文化顯然自大陸分別渡海而來,可能與現代台灣土著民族的祖先文化具密切關係,並且多半為種植稻粟的農民。﹝註九﹞事實上,本島先史文化也受印度支那混有青銅器、鐵器等金石併用文化的影響,此外,從菲島傳入鐵器文化﹝不伴有青銅器﹞也是左右其發展之一因素,換言之,台灣的先史文化,兼受南方﹝南洋﹞與北方﹝中國大陸﹞文化的影響。﹝註一○﹞
   綜上上述,中部台灣西海岸,如本鎮鎮境出土的考古遺址,不僅具文化重疊特色,也是重要考古現象。由其文化層的厚度及所包含的密度論,對本鎮先史文化的闡明,極富價值。質言之,最遲在公元前二千五百年﹝最早可推至公元前一萬年﹞左右本鎮已有人類活動,其社會經濟並已相當發展,除從事狩獵、漁撈、採集外,並已開始種植糧食作物。而由出土陶片數量片多,顯示當時聚落的安定與持久性。﹝註一一﹞該文化與中國大陸東南沿海和南洋的史前文化具密切關係,是本鎮土著族的祖先。﹝見圖二沙鹿鎮考古遺址出士陶片(一)、圖三沙鹿鎮考古遺址出土陶片面(二)、圖四沙鹿鎮考古遺址出土陶片面(三)﹞

第二節 先住民

 

   前述,早在新石器時代本鎮己有史前文化在,該文化顯然與本鎮先住民其密切關連。由於資料有限,目前有關本鎮先史時代的生活狀況,僅有透過考古遺址所得的若千粗略輪廓。十七世紀荷據以後,相關記錄陸續出現,尤其清代以來漢人與土著接觸頻繁,有關文獻對先住民的描述,均較昔時具體 。   
   由於漢人移居之前,台灣己有先住民活動其間,因而漢人入墾本島,必與土著發生接觸,尤以分佈在西海岸的平埔族為頻繁。(註一二)有關平埔族之發祥與遷徙,目前學者普遍採信外來之說,包括南來北遷,即兼受南方(南洋)與北方(中國大陸)文化的影響。(參閱本節史前遺址所述)由於平埔諸族缺乏文字歷史,關於其抵台年代己不可考,惟似在西元五世紀以前。(註一三)可惜文獻資料闕如,有關其漂流活動情形,皆難以說明。
   目前有關台灣平埔諸族的記載,首推荷蘭據台時期留下的資料。依據日人中村孝志的研究,荷據之前,本島約有平埔族群五萬人左右,概分成八族,即西拉雅族(siraya)、洪雅族(hoanya)、巴布薩族(babuza)、拍宰海族(pazea)、拍瀑拉族(papora)、道卡斯族(taokas)、凱達格蘭族(ketagalan)、噶瑪蘭族(kavalan)。(註一四)沙鹿鎮的平埔族主要指拍瀑拉族遷善社而言。拍瀑拉族的分佈區主要在今清水(牛罵社又名感恩社)、沙鹿龍(水裡社)、大肚(大肚社)等鄉鎮境內。從考古遺址所得結論,西元五世紀在拍瀑拉族遷善社移入本鎮前,鎮內或己有較他們早來的先住民。  
綜上所述,本鎮先住民應指漢人以外,居於鎮境的土著,即遷善社社民及較其早來的先住民。

註一: 黃士強、劉益昌《全省重要史蹟勘察與整修建議──考古遺址與舊社部份》,
一九八○。台北:台大考古人類學系。
註二: 黃士強、劉益昌,前揭書:1。
註三: 張光直〈圓山發掘對台灣史前研究之貢獻〉,《大陸雜誌》九(二),一九五
四。
註四: 宋文薰、張光直〈台中縣水尾溪畔史前遺址試掘報告〉,《台大考古人類學刊》
三:三八、四九~五○,一九五四。該文進一步指出:台灣中部地方最古老的文
化層為由繩紋紅陶所代表的文化,晚期繩紋似已逐漸減少,而為素面紅陶所取
代。繩紋紅陶文化層之上為黑色陶器文化層〈即大甲台地第一黑陶文化層〉,最
上層為貝塚文化〈即所謂大甲台地第二黑陶文化〉,可能已屬於初期鐵器時代。
在第二黑陶文化時期的末期,由於以「平安壺」為代表的初期漢文化傳入,而進
入歷史時代。
註五: 何傳坤〈台中縣大肚山台地及彰化、南投縣境八卦山台地史前文化調查報告〉,
《台灣省濁水溪與大肚溪流域考古調查報告》:二八~二九,註三,一九七七。
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註六: 何傳坤,前揭文:三七;黃士強、劉益昌,前揭書:四六。
註七: 何傳坤,前揭文:五九~六一。
註八: 黃增泉、臧振華〈台灣之古生態研究(6)台灣中部十八張、大邱園、牛罵頭、
草鞋墩等史前遺址的孢粉分析〉,《台大考古人類學刊》:三九、四○:一○
七、一九七二。
註九: 張光直〈中國南部的史前文化〉,《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四二
(一):一六五,一九七○。
註一○: 鹿野忠雄著;宋文薰譯〈台灣史前時代的文化層〉,見黃富三、曹永和主編
《台灣史論叢第一輯》:三五,一九八○。台北:眾文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註一一: 黃增泉、臧振華,前揭文:一一二~一一三。
註一二: 依據清代對先住民的分法:「高山番」多居住山地,接觸同化機會較少,故漢
化較淺,本性較蠻悍,清代漢人也稱之為「生番」、「野番」;「平埔番」多
已歸化,且因居住沿海或近山地區,較早與漢人接觸,漢化較深,清代文獻多
稱之為「熟番」、「土番」,所謂平埔族指此而言。參閱洪麗完〈清代台中移
墾社會中「番社」之處境〉,《東海大學歷史學報》七:二四七,一七八五。
至於本文稱「番」一詞,係根據清代文獻舊稱,蓋無特殊之意,基於方便說明
及解釋上的需求,文中也兼用「先住民」或「土著」等名稱。
註一三: 宇驥〈從生產形態及聚落景觀看台灣史上的平埔族〉,《台灣文獻》二一
(一):一~二,一九七○。
註一四: 中村孝志〈荷蘭時代蕃社戶口表〉,《南方土俗》一(一):四二~五
九,一九三一;四﹝三):一八二~一九六,一九三六。

檔案下載(或附件)

相關圖檔

  • 市府分類: 一般行政
  • 最後異動日期: 2024-03-28
  • 發布日期: 1994-01-01
  • 發布單位: 臺中市沙鹿區公所
  • 點閱次數: 1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