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現在位置 首頁 > 便民服務 > 沙鹿鎮志 > 藝文篇
  • 友善列印
  • 回上一頁

文(上)

第二章 文(上)

 

蔡川流-古詩文家

 

   蔡川流,本鎮人,光緒二十四年(明治三十一年,西元一八九八年)生,民國五十五年歿,享壽七十歲。蔡氏平日努力寫作詩、文及春聯,作品豐富,為本鎮最重要的古詩文家。
※作品介紹
癸亥夏初于《蔡貞節母五十壽言》一書中之壽言
未賦桃夭誓柏舟。期頤他日慶添壽。
堅貞一節足千秋。琳瑯詩句稱庸行。
驅除旱魃稻梁足。蘭桂騰芳共唱酬。
課督佳兒品學優。知命今宵欣煥婺。
己亥年菊月起《詩鍾繕稿》一書
第一期,四十八年九月十五日名言 詞宗 念壁選
皓月東昇遊素壁。金鳥西墜酌長江。
第五期,四十七年十一月十五日 鰲西吟社
西所望乎歲不足。復合求諸一盈餘。
第六期,四十八年二月三十日新舊 詞宗 葦航選
祖德流芳承日澤。家聲丕振煥新猷。
第六期。新日 詞宗 念壁選
掀天揭地期新進。博古通今仗舊書。
祖德流芳承舊澤。家聲丕振煥新猷。
子肖孫賢光舊業。樑雕棟畫耀新基。
步棲梧先生瑤韻
多才學富著詩書。人品如以綽綽餘。
宴子交遊賢久敬。庚公風度好安舒。
門前桃李皆清秀。架上詩詞好寶儲。
肯把仔肩能放下。逍遙自在俗塵除。
七十人生自古稀。何必求利筆頻揮。
名山古寺該留詠。幽谷明潭尋釣磯。
不惹事非且安樂。休貧富貴謹加衣。
紅塵看破能長壽。那管風雲怎樣飛。
卜宅東墩好隱居。興來種菊把園鋤。
只因勞動求身健。無意偷閒學懶疏。
古蹟名山觀雅緻。明潭古洞訪仙廬。
勿貪榮貴優遊樂。自在安然富有餘。
沙鹿福利宮 民國辛亥年重修 蔡川流撰 陳五常書
福興普照全鄉鎮。
利澤咸霑偏里鄰。
沙鹿保安宮 蔡川流撰 黃天素敬書
保我蒸民萬戶香煙不替。
安茲吉地千年廟貌永如新。

 

王緒侯-白話文作家

 

   王緒侯,民國二年生於本鎮過洋巷,沙鹿公學校畢業。日時期王氏通過嚴格的測驗考試,獲取駕駛執照,從事交通業。光復後,以農耕為生,平日勤於創作詩文及對聯寫作。民國八十年九月四日去世,享壽七十九歲。
※作品介紹
王勳(王芬)大哥傳

 

一、前言

 

   中華民族有五千年輝煌的歷史,其中有許許多多古聖先賢的事蹟,他們那些可歌可頌的美德、真善美的事蹟,都是我們祖先的寶貴遺產。我們不但要效法,崇尚古聖先賢優良傳統而發揚光大,且要能藉激發民族正氣,以矯正改善社會風氣。歷代聖賢豪傑的傳記、事蹟,莫不以民族國家為重,公而忘私,國而忘家,艱苦卓絕,矢志不移,像精忠、拓遠、攘外、雪恥、義勇、禦倭、巾幗英雄及革命等,不論其事功之成敗如何,均值得後人歌頌與崇敬。筆者今就報導一鄉土人物-王勳先生之史事,並進而探討其人其事,以弘揚王勳先生一生之豐功偉業,讓後人有所效法,尤其正當政府加強推行全民精神、全民心理健設,改善社會風氣,端正社會禮俗之際,作一?磚引玉,是筆者一大願望。

 

二、智勇雙全的童年

 

   王勳先生(又名王芬先生)祖藉大陸福建泉州府晉江縣,先父王丁先生,母陳月雲,係清乾隆時代人。他住在台灣省台臨縣大肚山西麓(大肚山為烏日成功嶺基地至大甲溪間的小山脈),北勢坑麻園莊的地方,即今沙鹿鎮東方小山丘南側,此地偏僻,古原稱為「車埔」。「車埔」靠東有一小盆地,此盆地一年四季清澈泉水源源不息,灌溉田園將近三十甲之多,土地也極肥沃,這盆地曰「過洋仔湖」。「過洋仔湖」的東側就是大肚山,真是有山有水,人傑地靈。王氏幼年就在此長大,被那秀麗山水薰陶出性情豪爽、急公好義、又好強的個性。聽說王氏自小就與其他孩子有不同之處,村民都說這個孩子將來一定是個不凡之輩,一定會成大器的,尤其在這純樸的鄉間能出此奇才,真是讚不絕口。當父親送他入塾讀書,由於聰慧過人,常受老師的讚美,也博得塾師的特別偏愛,平日嬉戲常仿學大人武術,並喜研究兵書,竟至廢寢忘食,如此對於兵術極有心得,就此奠定了他後愛好武功、武術及任俠好義的基礎。塾師經常訓勉他立志報國,鄰里武林前輩授以百般武藝,使王氏在少年時候,就有了超武功,就這樣使他成為清乾隆時代及反清復明的忠貞愛國志士。

 

三、初試身手平息匪

 

   腐敗的朝廷,疏於地方政治,致使當地盜匪四起,治安甚壞,民不聊生,以致尚未開發的大肚山成為藏污納垢,土匪、強匪盤據之處。而大肚山是通往大屯(今台中)必經之孔道,大屯又是商集之處,因而開發較早。麻園人、大屯人每日商旅、亦或辦事人家又得必經此處,山徑路窄勢險。按此時通往大屯有三小徑,一是赤土崎小徑、二是坪頂小徑、三是橫車路小徑。
   往來東西的商旅凡經過大肚山者,經常被土匪洗劫一空,所以平常經商回里或年終歲暮返鄉團圓,均提心吊膽,得成群結隊,否則不免遭難。因此至今還流行一句俗語:若要搶人,可到大肚山。此話寓意:大肚山是盜匪藏處。土匪除了在山上橫行之外,有時不免下山出草,搶劫大肚山下麻園莊、過洋仔湖等地百姓,凡金食珠寶,甚或家禽、家畜、五穀糧食經常被搶,有時連人命也殺害,十分淒慘,這些惡霸的橫行,地方真是無可奈何。斯時王氏才二十歲,體格魁偉,頭如斗大,身高六尺,隨身即能持舉、飛舞百二十斤大刀自如。村民早就寄望王氏能大有作為,果然不出所料他身而出。
   由於他精通武藝,待人誠懇,村民推他為首,帶領數百精幹抵抗盜,數年來不下百回,最劇烈的一次乃由王氏掛帥,在公山口大戰匪徒,匪徒慘遭失敗,逃遁無蹤,從此土匪再也不敢有侵犯的企圖,使當地平靜了好久。由於這次的成功,王氏的名聲傳揚出去,驚動了土匪,使之聞風失色。王氏功不可沒,更使得他威名大振。
   此後事隔數十年,有一次土匪再下山搶劫,全村耕牛數十頭被搶,並於牛背上馱了一些搶物,招搖往山麓而去,即將得逞時,王氏獲知消息,手持大刀單槍匹馬奔往山麓,群盜見狀,均棄牛而去,此次又成一美談。所以王氏對地方貢獻極大,地方得能平平安安過著安居樂業的日子,所受的恩惠不少,因此大家都稱他為「王勳大哥」,至今沙鹿地區(尤其麻園、北勢坑地方)都知道這個美名。

 

四、起義抗清奮勇到底

 

   清乾隆五十一年,愛國的台灣百姓,為了反清復明,均紛起義,反抗清兵。惟當初戰績不如理想。因此推舉足智多謀的林爽文先生為革命軍元帥(林氏為彰化人)。以王勳先生及林大田先生為主力先鋒隊指揮革命軍全面征討清兵。此時微弱清兵軍力分佈駐紮全島各地,如恆春、打狗、阿猴、安平港、諸羅山、彰化、東大墩、竹塹、大蹈埕、艋舺、雞籠等地,軍心十分緊張,而革命軍氣勢日增,英勇無敵,使清廷惶恐失措,飭再增二千兵馬由鹿港登陸,然不久即被革命軍消滅。清廷眼看情勢不妙,再派二萬大軍來鎮壓,但後援又告失敗,完全為英勇的革命軍殲滅。最後又再派六萬軍登陸台灣,由於當時革命軍因寡不敵眾而遭敗北,最不幸的是林爽文先生被俘,隨即送京治罪。王勳先生仍奮勇抵抗拼命到底,奔走革命,為反清復明而努力。

 

五、壯志未酬的革命志士

 

   爽文先生被俘後,革命之大計便落在王勳先生的肩上,呼號奔走,矢志為反清復明抵抗到底。天有不測,正在清水東側,鰲峰山(牛罵頭山)麓謀策抗清兵,走漏風聲,清兵趕至。奮戰疲乏力盡,又加上清兵團團圍住,無法突破重圍,王氏見大勢已去乃仰天大呼:「天啊!為何不容我!」。旋而將所持大刀擲棄,竟傷死二名清兵,可見力大無比,於是就從容自願就捕,清廷本要活擄王氏進京,清兵無能,恐難如願,又加王氏力大無比,從牛罵頭山虎頭崎押解至鹿港就地處決。一代革命志士,就因此犧牲了。
   清兵好大喜功,將王氏頭顱送京報功,本擬可獲功嘉許,然清廷大怒,謂:「國家要勸他護國,今送頭來有違原意」,反將主使之將軍加以治罪,並將王氏首級送返鹿港厚葬。據民間傳聞,王氏首級葬在鹿港北埔(即今鹿港鎮公所北方之郊外)。如此可見王勳先生之偉大,連清廷也感欽佩,可惜壯志未酬身先死,他是一位忠義的奇男子,這種慷慨殉節,犧牲的事蹟使人肅然起敬。

 

六、大恩大德精神永存

 

   英雄偉人就義,由於他的浩然正氣、任俠好義、豪氣過人、志節稟然偉大,後人非常仰慕其為人,追念他、欽佩他。王勳大哥「精神不死、義氣不死」,如今已成千萬人所尊敬的對象。在他故里麻園莊為紀念此精神的偉大,設有廟堂,讓後人敬仰。神號稱之:「福興公」,善男信女,香火不絕。據說他成神有其原因的,故事是這樣的:王勳先生死後,有一天故鄉大肚山之強盜、土匪又再次下山出草搶劫,即將行動走至山麓,赫然看到麻園莊戒備森嚴,草木皆兵,連大石頭下也藏有兵馬,頗有枕戈待旦、一觸即發的態勢,群盜嘍囉因而不敢前來,乃速折回山。妙呼!神呼!莫非真是「王勳大哥」顯靈。從此一傳十,十傳百,更使王氏浩氣遠播。此後故鄉百姓有一精神依託,後躬耕專心,過著五穀豐登、風調雨順的平安生活。

 

七、百姓依託設祠奉祀

 

   嗣後傳說王氏威靈顯赫,庇佑地方百姓的故事,時有所聞。地方人士為感謝他生前的大恩大德,乃在清同治甲戌年間擴大建廟奉祀,來叩謝此恩此德。廟址在今台中縣沙鹿鎮福興宮,祠名福興宮(據考證此廟土地,所有權人仍為王勳先生本人所有,福興宮建地約五十坪,室外空地五百坪)。今福興里也是為紀念王氏而命此名。雖然王氏顯靈之事純屬迷信,不足為信,但百姓的精神依託、心靈的皈依莫不以王氏為尊敬的對象,的確是真的。
   傳說清水觀音廟後,牛罵頭山腰之虎頭崎(王氏被清兵捕獲處)也有一小廟,也是王氏的廟祠,曾有一段時間香火不絕,追念其事蹟。惟民國四十八年八月七日的「八七水災」被水沖失。目前彰化縣鹿港鎮公所後靠郊區處也有一王氏的廟祠,其廟名為「福靈宮」,為沙鹿麻園之分靈,現在香鼎盛。據說該地是清兵處決王氏之處,鹿港地區百姓也懷念王氏之成仁,所以就在原地築廟奉祠(並在該地挖掘出王氏的頭顱)。

 

八、教育幼稚意義深遠

 

   筆者前往收集王氏資料,拜訪他的族親,期能多獲些考古資料。王氏族親們現在仍集中住在沙鹿鎮福興宮附近,考其史略證實生前王氏確有那輝煌、英勇的過去。
   福興宮管理負責人王萬成先生,也是王勳先生的族親,他很熱心的 找出王氏生前的事蹟證據,及殉節後的種種事實,使筆者更能了解王氏的一切。從王萬成先生口中獲知王氏遇難時僅三十八歲,真是英年早逝。現在福興宮不但已成為奉祀之地,且成為台中縣沙鹿鎮福興、北勢、東勢三里的文化中心,新蓋成二樓建築的社會教育活動場所,地約六十坪,秉持奉獻出一份「人人為我」的犧牲精神。有時鎮、縣的活動也在此舉辦。目前該活動中心設有托兒所,開兩班,招收臨近村落的子弟,一面教育下一代,一面追念這位偉大的民族志士,意義極為深遠。
   王氏之冥誕是農曆一月十七日,每逢此時地方百姓虔誠奉祀,聚集在廟前廟後及活動中心,人山人海,熱鬧非凡,一代偉人才能當如此的被人們尊敬。其父王丁先生之古墳仍在,是在沙鹿鎮過洋巷有一叫埤仔頭之處。筆者也曾前往看過,年年適逢清明、冬至,王氏族親均至祭拜王丁先生,慎終追遠。

 

九、結論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文天祥不朽的名言。死有重於泰山,輕如鴻毛。王氏愛民愛國殉難的義舉,為後人建立了風範,並樹立了見義勇為的楷模。王氏成仁後,神話的傳說雖然不足為信,但已建立了此地百姓的精神依託。目前政府正在加強推行全民的心理建設和精神教育,若能善用此股力量,必能建立地方村落、社區、鄰里的精神堡壘,全面推行社會教育。

 

王錦賜-白話文作家

 

王錦賜,本鎮六路里人,民國二十四年生,省立新竹師範學校、逢甲大學畢業,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進修結業。
曾任北勢國小、中正國小、梧棲國中教師、組長、主任多年。校長甄試及格後,歷任台東縣桃源國中、南投縣國姓國中校長,現任台中縣日南國中。
平日寫作有關教育之文章,發表於中國語文、國語日報及台灣教育等刊物。

 

※作品介紹

 

鄉土教材-台中港
政府為了解決本省經濟繁榮之需要,正計劃開闢一新港來分攤基隆與高雄二港之吞吐擁擠,計劃中之新港即位於台中縣西部之梧棲港,此港正著手計劃之中。目前命名為台中港、台中港係一舊港,遠在公元一七七○年(即乾隆二十五年)時就已成為台灣中部貨物集散中心,與對岸之福建、浙江、廣東等往返貿易,商業鼎盛。民國二十七年日本政府感於中部地區經濟價值極高,並有利本省商業之均衡發展,乃將此港計劃闢為遠東第一大港,開工建築臨海鐵路及公路專用線銜接縱貫鐵路線,後因日本人戰爭失利,而告停頓。光復後我政府成立了台中港工程處,負責專管港口之業務,當時與福建、廣東地區之貿易交往也極盛一時。民國四十四年政府開始規劃大甲溪流域綜合開發,同時考慮台中港重建問題。中部平原地區廣大,遠及雲林嘉義及苗栗新竹,就物資人力而言可就地供應,此港之開闢實有其經濟價值。
台中港雖位於台中縣境內,離台中市只有二十四公里,即從台中市火車站出發,走火車站廣場對面之中正路,直接中沙公路,路經東海大學及大道山(大道山即大肚山),沿途工廠林立,山明水秀,風景甚佳,站在大道山上,東側可遠望台中市全景,西側可眺望到梧棲、沙鹿、清水、龍井四鄉鎮,計劃中可能將此四鄉鎮建立為一新興都市,配合這座大道山的開發,如在山上經營牧場,在山麓開發工業區、加工廠或設學校等實在是非常理想,將來之希望無窮。
梧棲至沙鹿四公里,至清水約六公里,而沙鹿至清水也只有四公里,三鎮鼎立,這幾年來已快把這三鎮銜接住了。清水是文化鎮,由於新社區,國民住宅工廠的建立,文化水準很高,鎮內東側有一座小山,即牛罵頭山,這座小山可闢為公園。沙鹿則是工廠林立的工業地區,紗廠、鐵工廠、食品工廠,手工業等等。縱貫鐵路海岸線均經於此二地,公路交通也極方便,公路網由公路局及豐原客運公司經營。此地人民生活純樸,大半務農為業,梧棲沿海一帶有漁民,一等港口開闢完成,除工商業發達外,漁業更將發展。
梧棲港每逢星期日或假日遊客絡繹不絕,港口附近種植一大片的防風林,樹林底下幾成學生郊遊、露營之好去處,對於嗜好釣魚之人們,更三三兩兩背著漁具去尋找樂趣或消遣,打獵的朋友也經常在那靠海的水池獵取水鴨。(水鴨即野生鴨,生活在水邊,有鴛鴦之稱,有時成群結隊,在水上戲水或在天空飛翔,非常美麗。)
梧棲出產海鮮,幾家較上乘的館子專賣海鮮而聞名,並招來不少南北遊客。海鮮美味可口,營養價值很高,如牡蠣、鮮魚、跳蝦……都剛從海裡撈來,即做出此地名菜來下酒或品嘗,實是可口。
梧棲港距大陸很近,至廈門為一二七海浬,至福州為一一七海浬,相信梧棲港-台中港開闢完成後,更使反攻大業有確勝的把握與信心。
桃源國中恔歌
桃源國中是屬台東縣,桃源國中學生來源有紅葉國小(少棒發源地)、鸞山、武陵、永康、桃源等五個國小,筆者曾在此校服務,編著該校校歌,唱出學校特徵。
桃源國中頌
清水山上鐵樹密繁  春風化雨五育並進。
延平布農薪火相傳  造育英才桃李芬芳。
紅葉棒聲振威寰宇  鸞山聳峙武陵永康。
鹿鳴橋畔雄屹宏黌  桃源學苑充滿希望。
良師益友齊集一堂  吾愛桃中琢磨成器。
弦歌不輟奮發圖強  吾愛桃中吾名飛揚。

 

蘇紹連-白話文作家

 

蘇紹連,本鎮人,民國三十八年生,台中師專畢業。學生時代即與洪醒夫、蕭文煌等組「後浪詩社」,並曾榮獲「教育廳學生文藝創作獎」大專組小說獎。民國六十年,又與林煥彰、辛牧等共組「龍族詩社」。民國六十一年,重整「後浪詩社」,出版《後浪詩刊》。民國六十二年,膺選為「第二屆世界詩人大會」中華民國代表之一,本年並獲台中縣國語文競賽教師組作文第一名。民國六十三年,將《後浪詩刊》改版易名為《詩人季刊》。民國六十七年,出版個人詩集《茫茫集》。民國之六十九年,以〈父親與我〉獲第十六屆國軍文藝金像獎長詩銅像獎,並應國防部總政治作戰部聘為文藝研究會員。民國七十年,以〈小丑之死〉獲第四屆中國時報文學獎敘事詩佳作,並以〈大開拓〉再獲第十七屆國軍文藝金像獎長詩銅像獎。民國七十一年,以〈雨中的廟〉獲第五屆中國時報文學獎敘事詩優等獎。民國七十二年,以〈深巷〉獲第六屆中國時報文學獎新詩評審獎。民國七十三年,以〈三代〉再獲第七屆中國時報文學獎新詩評審獎。民國七十四年,加入「中華民國兒童文學學會」,民國七十五年出版指導兒童寫作書《兒童樹》。民國七十六年,加入「台灣省文藝作家協會台中縣分會」。民國七十七年,以《童話的遊行》獲第十一屆中國時報文學獎新詩首獎。民國七十八年,以《呼喊自己》詩集,獲台灣新聞西子灣副刊文學獎新詩首獎。並應聘擔任台中縣文藝作家協會現代詩研究會主任委員。民國七十九年,榮獲十三屆中興文藝獎章。出版《童話遊行》、《驚心散文詩》、《河悲》三本詩集。本年並以〈安莉的腳和樹的手〉及〈媽媽眼中的孩子〉,獲第十七屆洪健全兒童文學獎童話組及童詩組優等獎。民國八十一年,與渡也、蕭蕭、白靈等詩人共同創立《台灣詩學季刊》雜誌社。
※作品介紹
台灣鄉鎮小孩
--為生活在台灣土地上的孩童而寫
選自「童話遊行」



    1. 林宇彥:成衣加工區富商的兒子,就讀於某大學附屬小學三年級。其母親嚴厲好勝,常要求孩子事事不輸人。
      小孩穿著西裝樣式的紅色制服
      在校園的樹林裡疾走。地上的落葉
      仰望著樹梢,曾棲息過的地方
      又冒出嫩綠的新葉,是他的弟弟。
      小孩跑累了,跪倒下來
      地上的落葉在風中餵食小孩的臉頰
      接受一絲絲呼出的氣息,漸漸
      凝聚在枯黃的葉片上,成為一顆水珠。

 

    1. 紀南裕:家設電動玩具遊樂器。讀小學四年級,常藉口不上學,功課差。
      小孩背著書包,要回到家裡的螢幕上
      一個人走著,途中有許多陷井。
      他去尋找一位蒙面忍者
      樹林裡,寺廟裡,還有學校的圍牆下
      他都找到跟蹤他的腳步聲。
      小孩一個人走著,像面對寫不完的作業
      他拼命的逃避,在螢幕上奔跑。
      腳步聲又來了,小孩回頭一瞧
      果然是忍者,卻是老師的面孔。

 

    1. 蔡民志:父親在市場賣菜。有兄弟妹共六人,每日清晨,需幫忙搬運菜簍。
      小孩蹲在市場裡,凝視高麗菜上的
      一隻白色蟲子的蠕動,像老師的一支粉筆
      在黑板上寫字,看不懂的字
      愈寫愈多,小孩真想把它擦掉。
      小孩子只用眼睛凝視著高麗菜,直至
      那隻蟲子穿破第一層葉子,鑽下去
      吃第二層葉片,再鑽下去吃第三層葉片
      吃到中心最嫩的一葉。小孩眼中的淚就掉下來。

 

    1. 李芝玲:某鎮長么女,讀小學二年級,曾練舞蹈,參加縣賽獲第一名。患癌症。
      窗台上有一個會旋轉舞姿的機器娃娃
      跳著一再反覆的十九世紀的曲子。窗外
      陽光照進來,紮住了小女孩的兩條辮
      原來小女孩只是一張照片,在相框裡。
      老師帶著一群同學
      從遙遠的地方來唱歌
      小女孩用全身僅有的一點點血液旋轉
      蒼白的臉微笑,旋轉色彩……
      這是一張照片
      小女孩留了什麼,竟然陽光不忍離去。

 

    1. 葉詩蓉:讀啟智班,父親是大陸來台退役軍人,在學校當工友,兼營小吃店,母親是台灣人。
      小孩是海峽那岸的種子,落在這岸的泥土裡
      蟲蛀食種子的時候,農藥還沒噴灑下去
      然而她還是生長出來了
      站在任何人面前,她總是低著頭。
      小孩是一棵長不高的植物
      在風中低著頭,在雨中低著頭
      也在陽光中低著頭。有人看見她的臉
      是一朵花,為什麼不能抬起來點綴這片土地?

 

    1. 何薇雲:家開理髮廳,父親曾妨害風化。理髮廳數次更換店名。
      小女孩今天又編織了另一個髮式
      是媽媽、阿姑、阿姨的手交替在她的髮中
      每天所做的功課。
      小女孩去瞧鏡子裡的自己,黑色的髮
      在燈光下集合,解散,集合,解散……
      和今天在操場上排練隊伍一樣。
      那些爸爸、伯伯、叔叔喚著她的名字
      她從鏡中轉過身來。躍起
      一隻暹邏貓,跳入
      一個接一個的男人眼裡後才逃走了。

 

    1. 方全盛:父母分居,跟母親住,母親在旅社上班,甚少回家。
      小孩拿著一枚硬幣到走廊盡頭的電話亭下
      撥轉著0至9中央的六個數字。等待聲音出現
      258241號?他把號碼重新組合
      因為家庭破碎,這個爸爸為什麼
      要和那個媽媽組合?他再把號碼拆散
      284512嗎?等待聲音出現。
      掛在廊柱上的電話機默默注視小孩的離去
      忍不住的電話機終於出現聲音
      大聲喂--也喚不回那個失望的小孩。

 

    1. 王珊春:讀五年級,有偷竊習慣,曾偷走教師宿舍前校工飼養的一隻小羊。
      不要再看小女孩一眼,他的倉惶
      最怕眼光強烈的照射。她的心
      在黑暗中跳動,並在深密的草叢裡
      找出口。給她一個機會
      回到母親的子宮中,重新懷胎十月。
      她是洞穴中老鼠的朋友
      出入時,總怕踩到別人的腳印 
      忽然,老師叫她名字
      她要繞過許多有光的地方
      到講台上,把臉埋入黑板裡
      再用板擦,擦去。

 

    1. 洪木龍:讀小學六年級,身材肥胖高大。三年級曾留級重讀,父母與鄰居不睦。
      厚厚的雲從天空中午入鄉鎮裡
      陰冷的白天,灰色的空氣在磚屋背後
      集合,並包圍一個男孩
      不敢敲門進屋內,他才和人打過架
      歪腫的臉頰,撕破的外套
      還有受傷的童年,傷口淌著血。
      一個男孩仰著天空。快打雷了
      要為他下雨嗎?先把雲塗黑
      也把天空塗黑,再把世界塗黑
      一切都看不見了
      直到閃電時,才看見他的眼中在下雨。

 

    1. 柯華綾:小兒科醫生的長女,十一歲,即將隨母移居至美國就學,但父親仍留在台灣執業。
      露營那夜,小女孩在星空中
      發現流星劃過一座山谷
      她就舉起雙手指揮,指揮
      一個好幾千萬顆星星的合唱團
      唱著一首悲傷難過的歌曲
      為了那顆流星的離去。
      在夜空中,星星的眼
      因為淚水盈眶,一眨一眨
      就流成一條河了。
      小女孩在銀色的河流中
      流往夢的境界去了。

 

    1. 卓孟玉:小學四年級,右頰眼睛下方有塊褐色胎記,是養女,喜歡唱流行歌曲。
      小女孩站上台,努力的把以前的聲音
      再找回來時,燈光都熄滅了。
      她的母親來看這一次的表演
      尋找臉上有褐色胎記的女兒
      如果燈光聽到她的歌聲
      就凝聚,照亮她圓圓的
      一張缺陷的臉,像有腐斑的黃葉
      怕被人用手刻意地摘去。
      她的歌聲在黑暗的風中來到母親的耳旁
      一句一句呼喚..
      媽媽,我在這裡……

 

    1. 高志成和高志仁:為雙胞胎,父親是船員。兄弟倆常帶一些國外的小物品到學校去把玩。
      一對雙胞胎小男孩,默默的
      在教室的課桌上擺設異國的玩偶
      還有一些陌生的錢幣,古老的音樂盒
      時間在盒裡運轉,發出三拍子的舞曲
      帶眼鏡的女老師正對著它沈思。
      暑假都過去了,教室窗外靜靜的
      只有教室裡的玩偶唱著歌
      錢幣上的肖像對著全班學童講述歷史
      雙胞胎小孩互換了位置
      誰是左?誰是右?學童都不明白
      錢幣上的肖像突然問了女老師
      女老師說:大陸在左,台灣在右。

 

    1. 陳辛益:三年級,父親是零售店老闆,並從大家樂起至六合彩,均做組頭,曾被警方抓了兩次。
      小男孩正用影印機複印今天的日子。
      印了好多張,沒有一張是清楚的
      今天是一個灰濛濛的日子
      再怎麼複印,也印不出
      雲霧的太陽。
      白紙上污黑了一片,有一些字跡
      可以讀出它的意思
      斷斷續續,像小男孩的日記:
      早晨陰天……老師……電話通知……
      不……簽另一支……警察到家……
      搜查……爸爸跟著大雨走……
      這是一架疲憊的影印機
      無力地,想把消失的太陽
      印在小男孩的心裡。

 

    1. 顏顯南:七歲,家設神壇,供人祭拜,父當乩童,招攬信徒,捐獻進香,並為人收驚解厄。
      小男孩的衣頷口掛著一條紅線
      紅線端繫了一個塊翠玉。他的手腕
      套上一串米色唸珠,口袋裡還有
      一疊符咒。他好似一尊小佛像
      腳步下,影子會爬起來。
      許多人都來圍觀
      繞著小男孩旋轉
      燭火在眼睛裡搖晃,掉淚
      光,走在一條黑暗的路上
      一炷香通知了另一個世界
      小男孩就帶大家過去。



陳永順--白話文作家

 

陳永順,本鎮人,民國三十九年,台南師專、東海大學社會系畢業。曾任台中縣永寧國小、龍山國小及大楊國小教師,現為沙鹿國小主任。
陳氏自學生時代起,即屢次參加徵文比賽,均獲得獎,曾得:
民國五十七年台南師專一年級作文比賽第一名。
民國五十九年台南師專甲組論文比賽第二名。
民國五十九年中華日報徵文佳作。
民國六十年台南師專甲組論文比賽第一名。
民國六十年第七屆孔孟學說論文競賽大專院校組佳作。
民國六十年全省語文賽師專組作文類第二名。
民國六十一年全省文藝創作比賽大專組散文類第三名。
民國六十一年台南師專全校改正錯字比賽第一名。 
民國六十三年沙鹿區語文閱讀競賽小學教師組第一名。
民國六十九年台中縣語文競賽小學教師組作文第一名。
民國六十九年台中縣語文競賽小學教師組寫字第三名。
民國七十年台中縣語文競賽小學教師組閱讀第一名。
民國七十一年台中縣教孝月語文競賽小學教師組閱讀第一名。
民國七十一年台中港區植樹護林比賽徵文小學教師組優選。
民國七十二年台中縣語文競賽語注音第四名。
民國七十二年全國節約儲蓄作文比賽甲組佳作。
民國七十三年台中縣史蹟源流徵文教師組第二名。
民國七十三年台臨縣擴大施政參與活動教師組第三名。
※作品介紹
大家來愛護古蹟文物
前 言
   維護古蹟的完整,珍惜文物的遺產,是當前文化建設的重要工作之一。但是不談愛護古蹟文物則已,否則必先得認識其歷史意義與文化價值,並了解古蹟文物何以遭受破壞的種種因素,然後才能談到愛護古蹟文物的具體作法。
本文擬由這些角度,稍加論述。
一、古蹟文物是歷史文化的具體表徵
   大凡一個偉大的民族,必曾創造輝煌的歷史,留下燦爛的文化;而一個深具文化內涵的社會,必賴其每一成員,皆懷有一顆誠摰的心,以維護其祖先的文化遺產。
   我中華民族雄立世界舞台,綿亙五千年。由於歷代祖先的艱難締造,留下不可勝數的文化遺產,成為人類文化的瑰寶。在這些先賢的智慧結晶裡,屬於形而上者,謂之「道」,是中華文化的理論思想部分;屬於形而下者,謂之「器」,是具體的文物器具,也就是本文所要探究的主題-古蹟與文物。
   古蹟文物所以值得我們永久的珍惜與愛護,不僅因為它鎔鑄了歷代英雄的血汗,譜寫著無數聖賢的豪情,更重要的,乃是它本身就是一部活生生的歷史教材!當然,學校裡的歷史教育,是增進國民崇愛本國歷史文化,加強民族精神教育的主要途徑,但學校教育的實施,受到施教對象、場所、時間及文字語言之限制,亦屬不可否認的事實。所以如能輔之以文物古蹟的教化,讓國民在欣賞、遊覽的過程中,去追撫先民蓽路藍縷、創業垂統的滄桑,去沈思志士們壯志千里、締造家園的軌跡,則對於幫助國民認識優良的歷史傳統,崇懷往聖先賢的豐功偉績,當可收到潛移默化的效果。
   職是之故,凡是文明進步的國家,對於文化古蹟莫不積極維護;對於歷史文物,亦刻意搜羅典藏。此無他,誠以古蹟與文物,乃是傳統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具體表徵啊!
二、古蹟文物何以遭到破壞
   古蹟文物是歷史的一部分,或因年代久遠,經過幾度物換星移而受損,或因未適時加以維護而殘缺,或因不可抗力之因素而毀滅,對於國家的文化資產,造成無比的損失。歸結起來,其因素不外下列諸端:
(一)自然的災害--舉凡地震、水及風災、火山爆發……等天災地變,由於其發生常是突如其來,事先難以逆料,以致令人措手不及。尤以古代建築及管理技術,不若現代發達,因此歷代湮沒的史蹟文物,為數當不在少。即使在今日,科技進步日新月異,防範此種自然災害,仍不可掉以輕心!
(二)戰爭的破壞--自有人類以來,戰爭便與人類相隨。可見人類雖然懼怕戰爭,卻仍難以擺脫戰爭。雖然戰爭有時也造成文明的更迭,促進科技的發達,但是大規模的屠殺與戰禍,也常造成生命的傷亡、社會秩序的混亂,以及古蹟文物的浩劫。時至今日,核子戰爭一旦爆發,那將不僅是人類文明的毀滅而己,整部人類的歷史,恐將必須從頭寫起了。
(三)人為的疏忽--上述兩種破壞的情形,雖然有時難以避免,但其造成的損害,因是有目共睹,尚為大家所注意到。然而人為的疏忽所造成的破壞,那就不同了。大致說來,這種破壞的程度,可能較小,但由於此種破壞,往往建立在無知或錯誤的價值觀念上,所以長此以往,勢將如蠶食桑葉,終久之後,必使各地的古蹟文物變得面目全非矣。
   人為的因素,細究起來,無非二端:一為有意的,此種人不論其為個人或團體,多因缺乏公德心或貪圖私利,而從事破壞、竊盜和私售的勾當,真是利令智昏,愧對列祖列宗。不久之前,報載不法集團竊盜各地廟宇神像,然後私售走私出境一案,即為明證。另一種人由於無知,對於古蹟文物的價值缺乏認識,在無意中造成損壞。現有的民間古物、鄉土史蹟,大多數毀損於此種因素。
   綜觀以上各點,我們不得不特別呼籲國人,在面對五千年璀璨的文化遺產,緬懷先民創業的偉績的,必須建立對史蹟文物正確觀念和態度,庶幾千年萬世之後,我們的子孫們,仍然有豐富、完整的古蹟文物,好讓他們憑弔、瞻仰!
三、讓我們來愛護古蹟文物
   要使古蹟文物的維護保存,成為落實有效的全民行動,而不是徒具形式的紙上談兵,實有賴於政府和民間的共同努力,方可奏效。以上略述今後我們應有的作法及努力方向:
(一)賡續史蹟源流之調查及文物價值的認定
   古蹟的歷史源流何在?文物的認定標準如何?恐怕一般民眾都難有個明晰的概念吧。至於能細述其時代背景及歷史意義者,更屬鳳毛麟角。基於這個理由,個人以為各級政府的文獻管理單位,今後要本著長遠的眼光,就本地區的古蹟文物,作有計劃的實地調查,並分門別類,認定等級,畫分管理權責,以彰成效。
   這個工作的積極意義,在於史蹟源流的追源尋本,歷史文物的認祖歸宗,俾後人對於史蹟文物有正確的認識。過去省文獻會在這方面,曾有相當豐碩的成果,今後應當賡續辦理。前不久,在台北舉行的「國家一級古蹟攝影展」,對促進民眾的古蹟意識,具有深遠的意義,今後亦須擴大並巡迴展出。
(二)全面整理各地的文獻資料
   我國幅員廣大,文化悠久,歷代保存的文獻資料,為數相當可觀。但是由於時代背景的遞嬗,社會文化的變遷,這些文獻,實有重加整理的必要。否則縱是專家學者,要在古氏堆裡翻尋檢閱,已感相當費時耗事;何況一般國民,欲其面對浩瀚似海的各籍,能不望「書」興歎者幾稀矣!
   尤其是台灣寶島,因為地處我國東南一隅,加上異族割據達半世紀之久,雖然先民在此早有經營的史實,台灣地區的文化源流,仍與中原本土脈絡相尋;但遺憾的是,時至今日仍有少數別有居心的人,硬指兩者毫不相干。甚至荒謬地指出,台灣人的血統來自馬來亞種!為了正本清源,今後省(市)及縣市的文獻單位,在發揮文獻的徵集、保管、整理及編纂的四大功能上,必須在深入及普及各方面,續作努力。
   關於此點,本縣近年在編印專刊,舉辦地方文物展,以及學術研討會等活動,亦稍有建樹,擴大了史蹟研究的層面,值得喝彩!
(三)發行專刊,把古蹟文物送入家庭
   前述二點所牽涉的專業知識及學術的成分較濃厚,而這兒所指的專刊,應顧及普及性及趣味性,才有可能使古蹟文物的研究走出象牙塔,而進入一般民眾的家庭。因為我們不能忽略一個事實;任何一樣事物之被接受,欣賞與珍惜,總是由認識與了解入手。苟其不然,認識不足,遑論其餘!
   基於這個觀點,我們對於《漢聲雜誌》能以鄉土、民俗、史地之旨趣,連續發行專輯之遠見及魄力,感到欽佩。對於故宮博物院能突破傳統出版高水準的專刊《故宮文物》,亦覺可喜。古蹟、史地掌故,民情風俗等,多事發掘及報導,深信必能有助於增進社區民眾對古蹟文物的認識,從而激發愛鄉土、愛歷史及愛國家的情懷!
(四)立法保護,防範不法之徒
   先進國家對於古蹟文物,往往視為國家重要文化資產,極盡保護之能事。十多年前,達文西的名作「蒙娜麗莎的微笑」在日本展出時,會場內外遍布了便衣警察及安全人員,其監視之嚴密,實出人意表!藝術品之珍視若此,對於具有歷史價值的古蹟文物,便可思過半矣。
   古蹟文物既然是國家的重要文化資產,為了善盡維護的工作,確保其完整性,與劃管理的權責,必須訂定法律,以資保護。玆以鄰近的日韓兩國為例,略述如次:
   韓國中央政府設有「文化公報部」,主管古蹟文物維護。韓戰時期毀損的古蹟,亦在該部的策劃下而迅速修護。此外韓國政府亦將古蹟文物分級列管(如國寶、寶物、史蹟……),並給予永久性編號,俾利管理。在該部的指導下,亦編印許多書刊,介紹韓國史蹟文物。其刊物之多,印製之精美,令人不得不佩服其文化眼光!
   日本在一九五○年制定「文化財保護法」(在此之前已訂有法律,將國寶分級保護),以保護具有價值的歷史文物。其範圍包含了藝術精品、民俗資料、名勝古蹟,以及埋藏在地下的古物,亦列為文化資產。同時嚴格管制藝術品之出境,以防範不法之徒牟取私利。
   除中央外,各級地方政府亦訂有其單行法規,以掌管本地地區「文化財」。因此日本各地的「文化財」,數量之多,分佈之廣,實在不勝枚舉。(見《台灣文獻》第二十七卷二期另文:
〈韓日古蹟維護情考報告〉)
   握筆至此,不禁令人感慨。以文化歷史而立,日韓兩國豈能與我相並論?以科技文明言,我國難望日本之項背,但他們對文化古蹟的重視,誠令我們自翊為「文化大國」的中國人汗顏!他山之石,可以攻錯,我們如不急起直追,劍及履及,則不數年之後,台灣或將成為文化古蹟的「沙漠」了!
(五)提昇文化生活的水平,建立史蹟文物的正確觀念
   文化即是生活的體現,假定文化的種子,不能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生根發芽,那麼不管我們的口號喊得如何喧天價響,終將是一幢空中樓閣罷了!
個人所以做這樣的指陳,當然是有感而發的。試觀這十多年來,由於經濟進步,國民的物質生活獲得大幅改善,但反觀我們社會上,一般人的文化生活水平,到底提昇了多少?
   根據高希均博士在《天下的書》季刊(本年四月號)的一項統計資料顯示:從民國六十二年到七十一年的十年間,出版書籍的成長率(一‧一%)遠低於其他指標(其百分比分別是電視四.五,影劇五.五,衣著支出六.八,報紙九.一,汽車及電話均近二十,平均每人所謂為四.九)。這項資料同時指出,根據省主計處的資料,民國七十與七十一年,平均每人購買書報雜誌的費用,都不到四百元,實在是個「令人羞愧的數字」!
   這個資料反應出一個事業:那就是國人在消費性支出的比重上,仍然偏於衣食享受,忽略了知識的追求。由此可見我們在致力於「書香社會」的呼籲,仍須做持久的努力!
   另根據觀光局的資料顯示:民國七十二年內,國內較大的三十六個遊覽區的旅遊總人數,共達三千零七十三萬餘人次。這個數字相對於台灣地區人口總數的比值,約為一.七倍。易言之,在當年度中,每人的平均旅遊還不到兩次!又據同項資料:在旅遊人數最多的十個地區中,以古蹟文物為代表性的「只有排名第五的古宮博物院。(麻豆代天府及台北指南宮各居前二名,但香客的目的,或許是拜神的意願,多於遊覽吧!)
   當然,在這種文化取向下的社會,如果企圖自民眾侈談「長濱文化」、「芝山岩文化」,或者「陝西村文化」,都是一件荒唐可笑的事!因此,我們不得不大聲疾呼:讓我們一起來努力吧!在政府及民眾的配合下,運用各種傳播媒體,來提升國人的文化生活層次,導引國人正確的文化使命感。如果我們再觀望,再等待,則愛護古蹟文物的行動,終將是一個遙不可及的目標!
四、結論--以文化大國的國民自許
   史官嘗言︰「國可滅,而史不可滅。」質言之,滅人之國,先滅其史;史若亡失,國亦不存矣。是故,維護文化古蹟的使命,珍惜歷史文物的遺產,乃是今日復興中華文化,加強民族精神教育的要務;更是我們後代子孫,所賴以承先啟後,繼往開來的歷史責任。
   尤其是生逢現代的自由中國人,在享盡五千年來,中國人未曾有過的豐足生活之餘,人人亟應以建設「文化大國」的文化尖兵自居。所以當我們面對古蹟文物,思維先民創業維艱之時,應當也有責任將這些文化的遺產,毫不保留的傳給後世子孫們。因為不論是一片古蹟,或是一件文物,雖然它默默無語,或者在風雨剝蝕中已凋零殘舊,但它留給後人的啟示,終將超越歷史的軌跡!

 

(一九八四年四月)

 

陳樹城--鄉土文物.鄉土史

 

   陳樹城,台灣省台中縣人,世居龍井鄉麗水村,後遷居本鎮沙鹿里、興安里。早年家境清寒,倖得兄長鼓勵,始得不斷接受教育,先後就讀龍津國小、清水中學,民國五十八年考入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系,畢業後一直在沙鹿國中服務,迄今二十餘載。其間曾入母校歷史研究所進修,於歷史專業暨教學經驗大增進。
   陳氏一生與教育結緣,早年接受教育,中年奉獻教育,其於學生時代,勤奮不懈,為師長鄉里所稱讚;從事教育工作後,堅守崗位兢兢業業,不敢怠忽。歷任導師、教學組長、補校教務主任及教務主任。曾多次榮獲默默耕耘獎及優良教師獎,其專業修養與工作熱忱深獲肯定。陳氏常說:「得英才而教育之,固然是件樂事,但能將頑石點成金,更是功德一件。」因此平日教學總是一本有教無類的態度,因材施教,學子受益良多。
陳氏課餘之暇,進修不懈,對於鄉土文物的探討不遺餘力,其文筆簡練,記事樸實,著有〈沙鹿文物探討〉、〈沙鹿傳奇-園義士王勳〉諸文。

 

※作品介紹
沙鹿鎮文物探討
一、楔子
沙轆行-劉良璧
   曉出彰化北,北風何淒涼?晚入沙轆社,社番何踉蹌?十年大甲西,作歹自驚惶。牛罵及大肚,挺而走高岡。蠢爾無知番,奮臂似螳螂;王師一雲集,取之如探囊。
   憶此沙轆社,先年未受創;王丞為司馬,撫綏得其方。孫公為副臬,恤賞不計量。為言北路番,無如沙轆強。馬牛遍原野,粟稷盈倉箱;麻踏如飛健,牽手逞艷粧。
   儻為千夫長,馭之衛疆場;張弓還挾矢,亦可壯金湯。奈何逢數奇,職守失其細;勞役無休息,銖求不可當。窮番計無出,剜肉以醫瘡;支應力不給,勢促及跳梁。
   一朝分箭起,焚殺自猖狂;蠻聲振半線,羽鏃若飛蝗。調兵更遣將,蕩平落大荒;危哉沙轆社,幾希就滅亡。皇恩許遷善,生者還其鄉;番婦半寡居,番童少雁行。
   嗟呼沙轆番,意衰物之常;祇今防廳廨,荒煙蔓道旁。造物寧惡滿,人事實不臧;履霜堅冰至,易戒惡可忘。夜深風颯颯,獨坐思茫茫;司牧人難得,惘然太息長。
   後記:劉良璧,字省齋,湖南衡陽人。雍正二年進士,乾隆三年,知臺灣府事;五年,陞分巡臺灣道。在臺任時,頗究地方風土,曾撰臺灣府志,考獻者資焉。
二、早期歷史和鎮名沿革
(一)明鄭時期
   本鎮昔番民聚居濱海漁村,稱「社口番地」,是一名聞遐邇的平埔族聚落。「沙轆」一名係「Salach番社」譯音而來,此番社屬拍瀑拉族(PaPoRa)。泉州同安人開拓此地極早;永曆十五年(西元一六六一年),隸天興縣;十八年,改隸天興州。此時沙轆社番稱霸一時。永曆二十年,劉國軒晉右武衛,駐半線(今彰化縣),廿四年,沙轆番反叛,由其討平。
(二)清治時期
   清康熙二十三年(西元一六八四年),臺灣歸清,分設三縣,此地屬諸羅縣,以土番居多。康熙四十九年,晉江人周大養最早移入沙轆社。雍正元年,於諸羅縣北部,新置彰化縣和淡水廳,此地則屬彰化縣大肚堡「沙轆街」,可見此時已有市集。康熙末,初設巡察臺灣御史二人,滿漢各一,黃叔璥膺任來臺,安輯流亡,博采輿論,措置時務各得其當。雍正元年秩滿,奉旨留任一年,雍正二年(西元一七二四年),巡察至沙轆而返,因而改「沙轆社」為「迴馬社」。雍正三年,詔令漢人可番民土地耕種,於是「河洛人」大量移入沙轆。雍正十年,迴馬社聯合牛罵頭社、大甲社會攻清彰化城,為清軍討平,飭令遷善,故名「遷善社」。光緒十三年(西元一八八七年),台灣已設省,屬臺灣府臺灣縣。
(三)日據時代
   日據時期,廢「縣」置「廳」,稱「沙鹿支廳」。「沙鹿」一名,首見於此。民國九年臺灣設五州二廳,屬台中州大甲郡「沙鹿庄」。至民國廿六年又改為「沙鹿街」。台灣光復後,實施地方自治,規定「庄」、「街」為「鄉」、「鎮」,則正式名為「沙鹿鎮」,隸屬台中縣,而延用至今。
三、沙鹿鎮古蹟點滴
(一)前言
   本鎮古蹟,未能妥善維護,由於自然侵蝕和人為破壞,不是殘破不堪,就是完全改觀。比如:三合院式的陳家古厝,頹圯將近;鹿港大戶王媽古墓,埋沒荒草;先民航行「燈塔」龜山鴛鴦樹,早已砍伐;昔日古廟,全部改建……。此情此景,誠令人興嘆。目前吾人所能的,僅憑前人所載或士紳口述,略加探討,期盼激發思古之幽情於萬一。
(二)廟宇
   本鎮廟宇多,亦為台灣沿海鄉鎮之特色。大小廟宇將近三十座,其中以「朝興宮」、「保安宮」、「玉皇殿」,最為悠久。玆分述如下:



    1. 朝興宮:位於和平街十八號,供奉天上聖母,奠基於雍正十年(西元一七三二年)。據云:清欽差來台撫番,海上遇難,有感母德再造而建,迄今二百五十餘年。乾隆末年,台灣巡察御史黃叔璥,為坐騎鐵蹄所傷而得庇佑,再重修奉祀。光緒年間,又再補修一次。民國廿四年三月十九日,中部大地震,因而倒塌,保正李草語乃改為木造。民國四十一年再擴建,以迄於今。殿內對聯云:「朝我台疆聖恩唯壹,與諸海島母德無雙。」先民對媽祖特別崇拜,迎媽祖是民間一大盛會,以園為例,十二莊信徒先到沙鹿玉皇殿迎太子元帥,朝興宮迎媽祖;再到梧棲浩天宮、朝元宮迎媽祖;轉清水紫雲巖迎觀世音菩薩,然後回駕巡境鎮邪,祈求平安。

 

    1. 保安宮:位於四平街一八一號,供奉三山國王,建於乾隆十年(西元一七四五年)。昔清軍討伐汀洲,漳、泉移民大舉來台,由塗葛堀(今水裡港西南,已陷大肚溪中)登陸,汀洲人(客家)為其隨身保佑平安,便利膜拜,恭請六奠三山國王神像,安座於今中正街福利宮土地公廟址,後與土地公互換,遷至現址,聊以土牆屋為廟。因客家人固執不讓「河洛人」進廟朝拜,引起「河洛人」不滿,故意募款興建天公廟,此年王爺廟前井水變濁,客家人惶恐而遷往東勢,此後街內就不再發生朝拜爭執。後因廟宇殘破,改為木造。民國十八年,由陳時全等籌款改為磚造。廿四年,中部大地震,日本街長趁機重劃市區,幸得保正李草語等人商妥張運廟祝捐獻住宅二棟,將四平街向東彎延,始得保全廟宇。對聯云:「保護山河三公護國,安寧黎無萬古尊王。」民國六十五年,成立重建委員會再度擴建後,更加富麗堂皇。

 

    1. 玉皇殿:位於四平街一二三號,供奉玉皇大帝。建於嘉慶十年(西元一八○三年)。始自嘉慶八年,何聲良從泉州同安縣恭請來台,迄今一面八十餘年。嘉慶十年,旱魃為虐,生民罹炎,大肚中堡五十三庄人共議興建廟宇,以祈年豐物阜。同治十三年(西元一八七四年)和民國七年,各重建一次。民國廿四年,因大地震而傾圯。光復後,才由陳曾先生等勸募,改為瓦造,但限於經費,仍利用舊木材。嗣後遭崩毀之危,民國五十一年由洪斗先生等整建貌容,因經費不足而中止。五十七年許資鑣先生不避艱難繼續籌建,直至民國六十一年落成,今廟宇雕樑畫棟,美侖美奐,氣象非凡。內有 蔣公題匾-護國佑民,各院首長和中央名流題聯,兩廊立壁由黃海泉先生搜集古人墨蹟,以壯其觀。對聯云:「玉帝本無私天地萬咸歸覆育,皇心原有道人間四時盡屬推行。」



(三)古蹟碑
   「遷善社番勒索示禁碑」,在玉皇殿南中正街旁,高一百零五公分寬四十八公分花崗石製成。此禁令係光緒十二年十一月補用軍府調署彰化縣正堂李嘉棠,據大肚堡欽加道銜蔡占鰲等稟呈,而在沙轆接示禁。玆將碑文節錄如下:「本堡八張犁莊與該處遷善社比連,番民雜處,每月棍番相傳套語,藉以民間置買田園,無論何地,概屬番墾,是以勒索習以為常,名曰社規。凡遇莊民喪喜等事,迭自呼男喚女,聚黨呵聲,到處藉索。富者任其,免受遭躂;貧者告以因之,每被橫行。……自示之後,爾等凡遇莊民有喜慶喪葬等事,不准仍前率黨任意勒索花紅酒禮以免滋生事端。倘敢故違復蹈前轍,一經查出或被告發,定當拘案從嚴究辦,決不姑寬,其各凜遵毋違。」
(四)家祠
   沙鹿鎮先住民拍瀑拉族祠堂和土塚,頗具歷史價值,本厝於居仁里文昌街,民國六十七年,因台中港特二號道路開拓,而遷至洛泉里新生街普善寺之後。據稱李卿雲先生興建台染時,挖掘出許多番人遺骨,將其集中一處,立一石碑,上書「遷善社同興公靈位」,供人祭拜。此碑歷史雖短,但足以作番人曾聚居此地的佐證和探討的根源。沙鹿鎮本為拍瀑拉族的原居地,因先住民無文字,亦無文化可言。明清時代,從大陸移民到台灣,最早也乏文獻,迨浙江人沈斯庵,早於鄭成功十年入台,才有他記述的第一本文獻。遠在明鄭時期,鄭成功部將劉國軒進駐中部,保護移民展開墾荒,當時的遷善社位於今洛泉里一帶。現在尚遺留一口廢井,具有兩百年的歷史,是先住民取飲用水的地方。井分「番公井」和「番媽井」(又稱番婆井)兩部分,他們的子孫每逢祭祀的時候,即取井水洗滌其祖先的遺骸。古蹟早已坍廢,但上築一橋,名「番婆橋」,凡此等都足以證明此地為先住民聚落之地。
   遷善社在民國六十年始申請組織祭祀公業管理委員會,登記的派下子孫僅有二十人,推潘通寶先生擔任管理人。據潘先生稱:本番社習屬大肚堡(轄大甲溪到大肚溪),今居仁里和洛泉里之間,古有「番社埔」(今沙鹿高工)和「番社口」(即隘口)。位於沙田路之洽發舊廠,即從前的「番仔庭」。今鹿寮成功東街東北山地,本名「養馬埔」,是養官馬之所在。後來改稱「北勢埔」,今已變成公墓,以前「河洛人」要安葬此地,須以酒賞番民始通。大莊到三條圳,舊稱「番丁」(即番民耕地)。番民住屋叫「虎仔寮」,用茅草架在木條上即成,番民死後就將屍體和一切東西埋在厝內,所以只要番民住處,常發現遺骸。番民信仰「捧簸公」乃庶物崇拜,小孩有病,祈求消災,同興公靈位,就奉在「捧簸公」舊址。八月初二,舉行祭典,有類似今日的運動競技活動,分五區進行,奪標者就娶社內美女為妻。番民魯直,常受「河洛人」欺騙,以借米為例,番民規定,平斗借尖斗還,「河洛人」往往乘番民吃飯時間,他們認為此時地位最高,不便站起來招待客人,而以斗倒翻盛米還債,番民見「尖斗」而不細察,結果變成「借本還息」。
(五)古墓
   北勢古墓,位於福興里鎮南路永福巷邊,嘉慶十六年瓜月所築,是鹿港大戶人家王媽徽柔之墓。除墓碑外,大體已被侵毀,墓地部分被闢成道路,然由其大的花崗石墓碑,可想像昔日建築之可觀。據稱此地屬「螃蟹穴」,雨天常冒泡沫,所以墓留二窗,將可庇蔭子孫萬年,可惜夫人埋葬時,有生前的奴僕陪葬,不時傳出哀號,路人同情投予食物,後為墓主所知,遂封二窗。孔子云:「始作俑者,其無後乎。」此舉更加背天理,所以後代家道中落,久已無人前來上墳。
四、今日沙鹿風貌
(一)自然環境
   本鎮位於東經一一四.三度,北緯一二○.五度,即大肚台地西麓,海拔六十五公尺,幅員酷似鶉鳥。地勢東南高而西北低,正原只佔百分之十二,餘為平緩的坡地。台地上「溪坑」紛歧,溪源出自預部,愈至下坡溪谷愈陡急。沙鹿街區,因地下水旺盛(如番婆井即為湧泉),墾民就水灌田飲用,遂為最早聚落所在,亦為本鎮發跡之地。
   由於地處台中盆地邊緣,以致氣候乾燥。冬季季風強勁,不僅是本地氣候變化的主因,而且影響農業甚大;夏季季風雖弱,颱風所帶來的豪雨,往往氾濫成災。
   本鎮東依大肚山麓,隔山與台中市、大雅、神岡兩鄉為界,西臨臺灣海峽,與梧棲鎮接壤,南接龍井鄉,北鄰清水鎮,本為海線各鄉鎮交通輻輳之地,今更為進入台中港之陸上交通孔道。
(二)人文景觀
   本鎮原為平埔族開拓之地,後來番民向東山坡遷移,留下的極少,且已「河洛化」。目前居民大都來自福建省,民風淳樸,富冒險犯難精神;由於此處可耕地非常有限,只好棄農從工、從商,於是奠下今日沙鹿工商發達的基礎。現在的四平街(又稱舊街),就是早期市集之地。
   最近由於台中港的開闢,和台中港特定區(北起大甲溪,南至大肚溪,東接大肚台地,西鄰台灣海峽)土地利用規劃,吸引他縣市外移人口,尤以榮工處外省籍之榮民,大量移入公明里樂群新村為顯著。也因為人口逐年增加,不論建地或耕地,地價大幅度高漲;而且耕地為建地所取代,與務農者受都市化的影響而改業,因而製造業和營造業人口逐年增加。
本鎮工廠林立,大小約三百七十餘家,儼然是一個未經規劃的小型工業城市,其中以洽發、味丹、金泰成三大企業,最負盛名。目前新設廠,主要分布於鹿寮、北勢、六路里,以成衣廠、製鞋廠、紡織廠為主,而成衣加工業,卻後來居上,已有公會組織。
(三)展望未來
   本鎮有三大特色:一是工廠多,而且還在擴建中。二是醫院多,光田、童綜合兩醫院馳名遐邇。三是官員多,有中央及地方民意代表多人。今日沙鹿,工廠林立,萬商雲集,群英輩出,造福鄉里,可謂地靈人傑,飛黃氣象為海線各鄉鎮所莫及。加以台中港的開闢,本為台中市衛星城市,今漸有「喧賓奪主」之勢,未來的發展,必是無可限量。
近年來,鎮公所配合政府基層建設,加速地方繁榮,除展開公共零售市場、鎮公所衛生所、警察局、消防大隊等擴建改建之外,還籌建沙鹿鎮文化活動中心、鎮立圖書館。地方上加強環境衛生改善和道路整修,成立各里活動中心、圖書館、養老會館。目前更大力開闢道路、設置停車場和建築公園等,使本鎮風貌煥然一新,有口皆碑。
後記:(一)參考資料:



    1. 台灣地名沿革(洪敏麟省新聞處)。

 

    1. 台灣省通志(省文獻會)。

 

    1. 台中縣志

 

    1. 中縣文獻(縣政府)

 

    1. 台灣通史(連橫)。



(二)撰寫本文承蒙陳君朝廷、陳君曾、陳君租、潘君通寶,不吝賜教,暨沙鹿鎮公所鼎立支持,特誌致謝。

 

一九八二.五.五

 

沙鹿傳奇-園義士王勳
一、天縱英才 匡世濟民
   清乾隆十九年(西元一七五四年)正月十七日,在大肚山西端,園車埔莊(今沙鹿鎮福興里),誕生了一位反清復明的義士-王勳,其父王丁,母陳月雲,世居福建省晉江縣海西街第八島。因謀生不易,播遷來台,以墾殖耕農為業,生活儉樸,待人敦厚。王勳生時,豪光萬千,其母心料必是英物。八歲,事父母至孝,待鄰人亦厚道有加,常為同伴們排解爭。十歲,眼見時局動盪,盜匪逢起,立志習武濟世,不時表現大人風儀,鄰人都知其不凡。
二、燒炭駕車 貼補家計
   十七歲,家境困頓,為貼補家計,邀集鄰近炭工十餘人,入山砍柴燒炭;手持二十餘斤斧頭,揮動自如,伙伴莫不驚奇膂力。彈指三年餘,王勳已二十一歲,體格更加魁梧,身高七尺餘,頭大如斗,身有二圍,手掌大如茶盤,肩能擔千斤,真可謂罕見之奇才。由木炭出息不高,乃改行駕駛大車(即牽牛車),幫人搬送米糧、食鹽,來往於沙轆、牛罵頭、大莊、梧棲、大肚、鹿港之間。有一次搬送白米往鹿港,忽遇一場熱雷雨,大肚溪沿岸,泥濘滿地,車重難行,為了減輕載重量,肩扛一包,兩手臂各夾一包,終於安然度過這段湳地。設若他人,一定等雨霽天晴,才能通行。
三、夜櫸車論 戲弄舅父
   大莊陳概是王勳的舅父,也以務農為生。有一天,王勳偷閒拜訪,見大車輪放於庭外,打趣的說:「車輪置於外,豈不怕遭賊?」其舅父捧腹大笑道:「車輪徑五尺餘,軸長九尺多,兩輪合軸上千斤,鼠輩豈有斯本事。」接著又說:「甭說偷,只要搬得走,就送了。」王勳默然不應,心想逗逗舅父。是日傍晚,陣雨過後,月色朦朧,腳穿木屐,又到舅家,扛起車輪,倒行二十餘步,退出前庭,然後箭步飛去,至五福圳(今三條圳),已行二、三里,休息片刻,又一口氣扛到家。翌日,陳概發現車輪不見,仔細觀察內屐痕,只有進入而無外出的,頗為猶疑。至庭外才見外出的屐痕,沿路尋找,至五福圳見車輪痕跡,才豁然想通是外甥耍的把戲,至王勳家一問,果然不錯。事後,陳概不但未加責備,反而贊賞他的機智和力氣。
四、拜師習武 誓滅奸惡
   廿五歲,拜少林派阿謙師,潛心習武,刀鏘劍術,無所不精;唯武器太輕,特請恩准,製一百二十公斤大刀。王勳持刀試操,宛如猛虎下山,蛟龍出水,眾師兄弟莫不稱許。回鄉省親,其親勉其早日立功建業,王勳乃四處訪友,結拜弟兄,決心報國,消滅邪惡。時漳泉常相械鬥,王勳極力排除紛爭,並掃蕩地方盜匪,鄉里得以安寧,人人尊他為「王勳大哥」。鹿港林爽文有感地方不靖,生民塗炭,意圖招集豪傑,保鄉衛里,進圖匡復明室,知悉王勳勇猛,派人招他兵襄盛舉,王勳喜出望外,弟兄們組成「天地會」,立盟誓約,豎起軍旗,駐營草鞋墩之南埔,四方義民雲集,遠萬餘眾;拜旗定帥,以林爽文為大元帥,王勳、莊大田為先鋒。
五、風雲際會 義軍紛起
   乾隆五十一年到五十三年,台民抗清,風起雲湧,清帝再三增援,眾寡不敵,始被平服。五十一年十一月廿五日,彰化知縣俞峻、游擊耿世文等,率軍至大墩,抓人放火,以怵「亂民」。林爽文、王勳等亦招民兵數千人以待。是月廿七日,清軍入東大墩,雙方展開激戰。王勳手持大刀,殺敵如斬瓜,不到兩個時辰,清軍文武俱歿,遂攻彰化縣城,廿九日城破,以王勳為平海大軍。其後又幾度破竹塹、諸羅、鳳山等地,清軍大損,朝廷震撼,數度增援,直至五十三年正月初四,林爽文於埔里老衢崎被捕,王勳敗亡西北,義軍四散,其他諸將亦隨之被捕,清軍始佔優勢。
六、天不我從 壯烈成仁
   王勳率數百人逃至牛罵頭(今清水鎮)觀音廟,祈求佛祖指點,然後入虎頭山。時清帝出詔懸賞擒拿,鹿寮莊民白氏貪賞密告。福建總督常清令總兵普吉保率六千軍包圍,王勳應戰,殺敵數百,無奈兵微將寡,清軍退而後進,未能衝出重圍,只好堅守,清軍以其猛勇,亦不敢進;被圍半個月後,糧草已竭,仰天長嘆;「天豈不從我乎?」,示意清軍受縛,唯其手持大刀,義氣凜然,清軍不敢進,?棄大刀,清軍始將其縛捕。依律應解押鹿港治罪,因其孔武有力,押送不易,擅斬於虎頭山。時乾隆五十三年(西元一七八八年)二月初,壯烈成仁,享有卅四歲。
七、威靈顯赫 萬古流芳
   王勳羽化登仙,在牛罵頭、鹿港和沙轆,因顯靈祐民,建有廟宇供民祈福。茲分述如下:(一)王勳殉難於虎頭山,屍體亦奉厝於此,菜簝仔莊民,於乾隆五十五年,建一小廟供奉,以禱福澤。惜民國卅六年洪水為患,將古蹟沖毀。(二)王勳首級乾隆帝特飭奉同鹿港十二墩安厝(今牛埔頭公墓),莊民建「福興宮」奉祀。民國五十九年廟宇拆除重建,香火鼎盛。(三)乾隆五十五年,漳泉再度械鬥,雙方死傷慘重,唯園莊民犧牲甚微,莊人感其神靈再造,共議建廟。嘉慶二十五年(西元一八二○年)八月破土,十月竣工,亦名「福興宮」,莊民以其為反清復明英雄,尊稱為「福興公」。民國五十六年,因廟宇殘破而重建,以迄於今。農曆正月十七日,為「福興公」聖誕,園十二莊和外來香客,雲集朝拜,熱鬧非凡。宮門對聯云:「福植人民長享受,興為家國樂昇平」,緬懷先烈,義薄雲天,神人共仰;威靈顯赫,萬古流芳。
附註:(一)園:古地名,因產命名,包括十二莊:北勢頭、車埔、過洋仔、坑仔底、三塊厝仔、三角仔、六路厝、南勢坑、晉江寮、埔仔、後厝仔和鹿仔寮。

檔案下載(或附件)

相關圖檔

  • 市府分類: 一般行政
  • 最後異動日期: 2024-03-29
  • 發布日期: 1994-01-01
  • 發布單位: 臺中市沙鹿區公所
  • 點閱次數: 1975